三联重张生活书店唤醒名家记忆(图)【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三联重张生活书店唤醒名家记忆(图)【2】

2013年07月03日21:19    来源:北京晚报    手机看新闻

  【寻史】

  生活书店:战乱中影响国民

  生活书店的历史是从《生活》周刊开始的。《生活》周刊是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1926年10月由邹韬奋接手主编。邹韬奋接手后,变换《生活》周刊的内容与形式,在他和负责经营的徐伯昕精心培育下,《生活》周刊的发行量一年内由原来的2800份提高到了2万份。到1931年,这份周刊日常发行量达到创纪录的15.5万份,其中直接订阅的5万份。这个发行数字,已与当时全国最大的日报——《申报》和《新闻报》的发行量不相上下。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第四天,《生活》周刊即公开声明,“与国人共赴国难”。那一年的10月10日,《生活》周刊发行特刊《国庆与国哀》,胡愈之撰写《一年来的国际》长文,预言“九一八事件”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胡愈之在自述回忆中说:“从这开始,《生活》周刊逐渐改变了方向,关心和议论起了国家民族大事,使刊物和全国人民反蒋抗日的愿望一致起来,刊物更受到读者的欢迎。”

  之后为了不让中华职业教育社卷入政治漩涡,邹韬奋、胡愈之、徐伯昕等共同商议,决定脱离职教社,自主经营。1932年7月,他们以《生活》书报代办部为基础﹐由一些知识分子集资在上海创立了合作社性质的生活书店,推举邹韬奋为理事长﹑徐伯昕为总经理。先后主持编辑工作的有胡愈之﹑张仲实﹑张友渔﹑胡绳等。

  从成立到抗日战争前夕的5年中﹐生活书店出版大量期刊和书籍,这些书刊以鲜明的政治进步性在读者中赢得很高声誉。抗日战争初期,生活书店总店先后迁到武汉﹑重庆,这时已直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迅速开展,在重庆﹑成都﹑桂林﹑西安﹑昆明等50多处设立了分店,还设立香港﹑新加坡两处海外分店。

  1941年皖南事变,国内分店除重庆外,全都被查封或被勒令停业。国民党政府要将该店并入他们官办的正中书局,遭到邹韬奋拒绝。生活书店一方面坚持用“生活”名义出书,一方面另派干部设立文林﹑峨嵋﹑骆驼等出版社,出版书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总店迁回上海。1947年底又被迫迁到香港。1948年10月,生活书店和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从创办到1948年的17年间,生活书店共出版期刊30多种、图书1200多种﹐其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也有哲学社会科学论著,如胡绳的《新哲学人生观》﹑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等,还有大量中外文学名著。译著有高尔基的《燎原》、梭罗诃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等,中国本土的有茅盾的《残冬》、郁达夫的《迟暮》、萧红的《生死场》等。

  此外,生活书店还出版了大量以“世界知识丛书”、“时事问题丛刊”为代表的时政读物和以“青年自学丛书”等为代表的关于生活教育和职业修养方面的图书。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