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道伟作
②向前一步是滥用
“满城尽是摄像头”、“透明人”是现在摄像头泛滥的真实写照,而且其数量仍在上升,“滥用”与“侵犯隐私”成为其最被诟病的两个关键词。
以安全的名义,老大哥在看着你。走进电梯,你是否也会首先查找一下有没有摄像头?没有。那好吧,现在可以放心地剔牙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友渔说:“公共治理的需要与公民隐私权之间的微妙平衡难以掌握。稍有不慎,前者过度强势滥用就有可能对后者造成损害。”
现实中,关于监控被滥用和曝光隐私的事件确实也接连不断。如“上海复兴中学教室亲吻监控视频”、“深圳地铁工作人员泄露恋人拥吻监控录像”、“四川绵阳摸胸门事件”等。
2012年,东莞更有一家水疗馆,为“震慑窃贼”在更衣室安装了摄像头,并把客人更衣时的视频直播到更衣室外的售票大厅,让客人裸体出镜。
电子摄像头功效被无限放大的同时,在具体的监控行为中,公民隐私却常常面临被“无限省略”的窘境,甚至沦为满足个人好奇心和窥探欲的工具。对此网友调侃道,“探头有危险,接吻需谨慎。”
实际上,现在很多国家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摄像头“武装”到厕所,校园几乎变“牢房”。而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微博、推特等自媒体的发达,使很多公共场所监控拍下的画面被传到网上,导致普通人生活受到干扰。“有图有真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新的江湖规矩是:“有视频有真相。”
“很多时候感到自己隐私受到侵犯主要是因为没有被告知,”网友汪乐萍说,“有些公共场合安装的摄像头很隐蔽,也没有提示标识,一举一动都在被摄像头监控,自己却根本毫不知情。”
受到人们质疑的,还有摄像头可能成为犯罪者的作案工具。2003年,徐正国等六人就是利用摄像头,多次在长沙、株洲两地银行的自动提款机上盗取别人的存款共10余万元。
更令人费解的是,当我们需要摄像头提供证据时,这个“不会说话的证人”却经常出现“技术故障”。另外,虽然很多地方已经被摄像头“武装”,但除了政府安装的之外,还有很多归私营业主、单位和个人所有,出现不恰当的“斜视”和窥私,甚至有的地方的电子眼被外包给了企业。所有的这些,折射出的,是摄像头管理的一片乱象。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湖南大学法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屈茂辉教授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面对一种新技术的发展,可能相应的制度不是很健全,法律相对滞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