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用电量增长8.8% 补库存驱动经济企稳--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7月用电量增长8.8% 补库存驱动经济企稳

邹光祥

2013年08月15日10:50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7月用电量增长8.8% 补库存驱动经济企稳(网络配图)

近期陆续公布的多项经济指标验证中国经济开始筑底企稳。

8月14日,国家能源局网站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9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1-7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99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

用电量增速显著反弹,与工业增加值相印证。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8%,增速较上月反弹2.5个百分点,与7月份工业增速较上月回升0.8个百分点相一致。其中,第二、三产业用电量增速分别为8.1%、13.4%,环比回升幅度分别为2.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增速双双创下年内新高。

用电量回升显示经济趋暖,但从支出法GDP核算来看,经济增长动能主要来自补库存。7月份下游需求并未明显走强,用价格平减后的投资、社消增速反而比上半年有所下滑,出口季调后增速也仅为2%。因此,增长超预期只能从补库存来解释,这与7月中采PMI原材料库存指数环比上升以及原油、铁矿砂进口数量同比大幅增长相印证。

结构上,第三产业景气度较高。笔者认为,进入7月以来,持续下行的中国经济有了企稳迹象。这主要归因于企业补库存驱动的生产活动加快。此举虽然有利于下半年经济平稳,但鉴于企业补库存对于经济拉动的力度小,且具有易变性,经济复苏的持续度仍将在今年四季度后经受考验。

未来一段时间,补库存行为短期可能会延续,支持经济继续小幅反弹,但持续性和空间有限。经历二季度的快速去库存,实体经济库存水平已降至正常甚至偏低的水平。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速回落至7.2%,中观行业钢铁的社会库存与去年同期持平、电厂煤炭库存可用天数低于2011年以来平均水平,显示有一定的补库存空间。

民主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陈伟撰文指出,在稳增长政策作用以及外需好转情况下,7月经济需求面的数据确实有所好转。

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6月的19.3%加快至20.1%,环比增速为1.58%,也已经连续3个月加快。外需形势也趋于向好,7月以来国际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振了出口需求,中国当月出口增长5.1%,大大好于6月的负增长3%。

尽管实际经济需求改善不显著,但此时企业生产活动却明显加快。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比6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88%,也创出今年以来新高。这表明企业补库存也较大程度上刺激了企业加快生产。

此外,央行货币政策适时微调、预调使得7月流动性增速好转。7月M2同比增长14.5%,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出0.5和0.6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3%,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的资金面。

近期国家陆续出台的诸多稳增长的措施提振了企业生产的预期,7月反映企业信心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6.4%,比上月上升2.3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下降走势,企业扩大生产的热情也开始恢复。

尽管目前经济企稳并呈现出弱复苏的态势,但鉴于需求面的变数以及供给面产能过剩的隐忧,企业补库存的力度仍相当有限,生产活动的扩张难有持续性。一下几个因素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虽然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各地具有加快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热情,但受到诸多条件约束,目前高位运行的基建投资增速不可避免受去年四季度高基数影响而明显回落;二是宏观政策虽然已适度微调,但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政策使用空间都十分有限。7月M2增速已达到14.5%,已明显超过今年预定的13%目标,这意味着今年末M2增速有向13%收敛的较大可能。近年来激增、且不透明的地方政府务已经引发中央的高度警觉,审计署已按照中央要求全面对中央、省、市、县、乡五级政府性务进行彻底摸底和测评。地方政府在此期间,短期新增务融资的意愿和能力都将受到限制,由此也会影响到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这正如2011年4月的情形,审计开始后不久,基建投资增速就出现了明显回落。

地产投资方面,虽然政策调控力度减弱有利于恢复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但是受多重因素制约,地产商扩大投资的热情难以持久。未来虽然政府会逐渐淡化地产的行政调控,但在市场化调控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之前,去行政化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制造业投资增速在经过长达25个月的下滑后也出现企稳迹象,但鉴于需求的缓慢复苏以及普遍的产能过剩,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今年以来仍持续下行,这无疑会制约企业的投资热情,制造业投资增速的企稳回升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笔者认为,虽然乐观的预期有助于提升各类市场主体的信心,但处于产能过剩企业仍需要格外谨慎,避免做出冲动的投资决策。

供给能力的过快释放很容易导致库存的再次积累,企业今后也不得不面临再次陷入去库存状态。这正如今年初,企业在经历去年四季度经济回升之后普遍提高了预期,并做出了扩大生产的决策,但之后的产销不畅又迫使企业去库存。

这样的情形很可能重演。目前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投资扩张的动力仍较强,如黑色金属冶炼及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投资增速从去年末的-2%和20.5%回升至今年1-7月的4.9%和25.1%。它们未来巨大的产能释放压力仍会制约景气度的提高。

微观上,企业应在反复去库存中谨慎进行产能投放。宏观上,应该把去库存与结构调整紧紧结合,要抓紧时间调结构。我们既要对稳增长和经济复苏保有信心,又要避免盲目的乐观,力争在去产能化的过程中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夯实经济发展的牢固基础。

 

 

(责编:曹华、乔雪峰)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