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银行向余额宝“割肉”43亿 投资者能否成赢家?

章斐然

2013年11月19日08:15    来源:人民网-财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银行向余额宝“割肉”43亿 投资者能否成赢家?

“双十一”让实体店和淘宝火拼,余额宝能让银行也拼了吗?

据天弘基金官方数据,截至2013年11月14日,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开户数超过2900万户。依托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的余额宝,其本质正是天弘基金旗下的这款货币基金。

相较于其他16家在“双十一”当日上线“搭便车”的基金公司,天弘可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作为首只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推出的基金产品,自今年6月17日正式上线以来,余额宝捷报频传:“上线6天用户破百”,“平均每月规模增长100亿”……而此前外界对其流动性管理能力的质疑也随着余额宝安然渡过“双十一”消去。

在与支付宝合作之前,天弘在全国88家基金公司中管理资产规模排名中等。而现在,凭借这只国内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的货基,其有望于今年年底闯入规模前十。

或许是天弘“触网”之后的“逆袭”让其他基金公司更加确定了互联网直销所能带来的机会,又或许是马云的出击鞭策了其他互联网巨头跨入金融领域的脚步……8月,腾讯旗下的微信5.0推出“微支付”功能,多家基金龙头基金公司就此跟进推出基于微信平台的理财服务,其中,易方达基金最早实现了基于微信的直接申赎交易。10月28日,百度上线“理财平台”,推出基金业龙头公司华夏基金旗下的“现金增利货币基金”,10亿元基金额度当天售罄,参购用户超12万人。

估算:银行每年因余额宝割肉43亿

互联网巨头跨入金融产品销售,这对于传统销售渠道---银行意味着什么呢?

11月11日央行发布的10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10月住户存款流失严重,减少8967亿元,为今年以来存款流失最严重月份。有专家表示,减少的存款多流向理财产品、信托理财、券商资管等,尤其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参与,降低了基金等理财产品的门槛,让银行的存款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相较于在银行动辄5万的理财产品购买门槛,通过互联网参与显得颇为“草根”。余额宝一元起卖创下了购买基金门槛的新低。“双十一”销售额最快破亿的理财产品国华人寿华瑞2号1年期理财购买门槛也仅为1000元。据此前淘宝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淘宝理财用户人均购买理财产品金额仅为3417元。而银行不仅缺席此次“双十一”的线上盛宴,且光大银行、平安银行等在线下推出的“双十一”理财产品,在5万的购买门槛上也未有松动。

草根主宰的互联网最终带来的是“长尾经济”:单个理财者贡献的额度不高,但低于5万且有理财需求的人数巨大,使得理财额的总量巨大。

这一巨大的总量或许已让银行感到威胁。

有媒体称银行因余额宝,需每年多支付利息约43亿元。据计算,规模突破1000亿的余额宝购买了约850亿银行协议存款,对于银行来说,直接后果就是150亿的存款减少。其次,银行还需为850亿元的协议存款支付更多成本---原本可用0.35%活期存款利率低价吸收,现在则需支付约5.5%的高息。据此计算,银行需每年多支付利息约43.76亿元。

于此同时,“余额宝”的规模还在增长,类似“余额宝”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其对应的“吸存”能力与日俱增。根据海通证券报告估计,“余额宝”的潜在规模约为2100亿。据阿里集团数据,“双十一”当日,成功通过支付宝完成支付的理财产品总成交金额达到9.08亿元。以线下支付为主的银联10月份也推出类“余额宝”产品,由银联商务旗下面向企业的理财平台“天天富”实施,该平台将商户结算资金直接投向银联基金宝产品。银行要分出去的“存款蛋糕”恐怕会越来越大。

银行:多路径打起“反击战”

面对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带来的冲击,银行并没有坐以待毙。

或许也有年末揽储的压力,许多商业银行选择通过调高收益率正面对抗互联网金融产品,争夺客户资金。浦发银行将旗下一款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从8月份的4%调至4.2%,逼近货币基金和余额宝产品。平安银行、星展银行均推出了预期收益率高达7%的保本理财产品。

银行“吸存”的触角还伸向了P2P网贷领域。继平安银行推出陆金所之后, 招商银行也推出业务模式类似P2P平台的小企业e家,其预计年化收益率在6%-8.4%左右。同时据媒体报道,广发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正在酝酿P2P平台的筹备。

此外, 一些银行开始主动与互联网企业联手。目前,光大银行在淘宝开有网上营业厅。而在“双十一”“掉链子”的广发银行网上营业厅(淘宝店)截至发稿仍“因内部核准原因”暂缓开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当前大家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威胁上,将两者人为对立起来。事实上,“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不会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其给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启发、机遇和合作机会。

赵锡军认为,传统银行的发展模式,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就要不停地租门店、开网点、布人员,成本高昂,而“互联网金融”与之相反,在服务器、软件和相关人员配备好后,发展业务的边际成本非常低,这种模式值得银行借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认为,金融行业的市场足够大,谁也不可能独吞。在“互联网金融”的压力之下,大力发展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各银行的共识。未来银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将进一步融合,而不是进一步对立。互联网企业将加速金融化,银行业也将进一步互联网化。

 

 

(责编:李海霞、乔雪峰)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