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高超男给“三八”田间学校学员上课。
4.小院“长”在村子里,农民天天来敲门
住进小院以后,就轻松多了,天天可以下地看苗子、和农民接触了。李晓林他们一步步从北京到实验站,从实验站到村里,不断靠近农民,自己也变成了农民。“变成农民你和他们都一样了,穿着脏乎乎的鞋,浑身是土,他就认你作朋友了。”
小院和乡里隔一条马路,自己可以做饭,但他们没有马上开伙。李晓林说:“我们想和乡干部打成一片,决定到乡政府食堂‘搭伙’。乡里面一看农大老师没有架子,和他们一起喝稀饭,啃馒头,吃咸菜、熬菜,一起聊天,慢慢开始认同。我们也经常帮乡里忙,起草材料,加深感情。”
等到第二个月之后,书记、乡长、办事员们和他们就很熟悉了,见面就打招呼:“李老师,你还没走啊。”
“为啥走?”
“来我们这里做实验做研究的人多了,但是没有住这么长时间的,人家都把实验地一选,告诉我们怎么做,最后在地里把牌子一插,顶多中间来上两三趟。你们没插牌子,把人插这儿了。我们看出来了,你们是真想干点实事的人。从现在开始我们肯定实心实意配合,一块儿把这个项目往前做。”
每天吃完饭,老师们肯定要下地转,两个研究生也下地转。农民觉得奇怪,这两个小伙子怎么天天在地里转。一天两天,时间长了打招呼了,最后慢慢熟了。发现师生真住下来不走了,农民的纯朴、友善立马表现出来了:来吃饭吧,别回去了。李晓林给他俩说,农民请你吃饭说明农民认可你,叫你去就去,谁到农民家里吃饭多谁是英雄,看你俩谁去得多。差不多一两个月,他们就成为农民家的常客。
毕竟是种地的,说到底还得看你的技术过不过硬。老师和学生们天天守在地头观察,与农民讨论,还把技术画成漫画让农民照着干。6月中旬玉米播进去,国庆节后就收了,这一年,示范方获得了丰收,平均增产了16.7%,最高的一个农户亩产超过了1600斤。这一下,农民真心认可了,小院的人能扎得住,教授也真有两下子。“不是我有两下子,我以前也没种过玉米,后面还有一个大技术团队,有陈新平教授研究玉米施肥的队伍,我们只不过在前线干活而已。”李晓林说。
科技小院慢慢地成为一个与农民交流的平台,师生们住的地方、吃的地方,变成农民自己的地方,农民天天来敲小院门。农民说,很多年了有事很难找到人,现在把技术送到家门口了,啥是共产党的好作风?这就是。“我们只是来推广技术的,农民朋友竟然这么评价!”师生们很激动。
就这样在白寨村打开了局面,可还有好几万亩地要种啊!白寨村农民不懂技术,可以手把手教,其他村怎么办,只有一个村一个村开培训会。开会需要人组织,就跨不过村委会这一级。
说到找村委会,刚开始经常吃“闭门羹”。先找到乡里,乡里面很支持,帮着联系。有几次师生们开着车,带好投影仪到了村里,书记不在,打电话说不知道啊,对不起,今天临时到县城办事了。我们免费去培训,人家怎么好像不那么热心,这种事碰到三四次。有一次巧了,到村里去又没找到人,正掉头往回走,刚好撞见村党支书开门送客人。
“张书记,你在家啊。”
书记很尴尬:“你们既然来了,就做培训吧,我到大队部把喇叭打开通知村民。”
喇叭一广播总会有几十人来凑热闹。讲完后,农民问:“李老师,你们卖什么?”
“我们不卖什么。”
“不卖什么你白培训?”“我们就是免费服务啊!”
农民还不信,“你别糊弄我们,你车后备厢里肯定拉了什么东西,让我们看看。”打开没东西,“你们真不是卖东西的,到村里面讲课的人都是来卖东西的,课讲得挺好,我们一激动把东西买了,讲课的人走了,全不是说的那样,上的当多了!”
书记解释说:“先前不是有意躲你们,我经常喇叭一喊老百姓来了,东西卖完人家拍屁股走了。老百姓就骂,给你们村干部多少好处把我们弄来上当。”
李晓林理解了,要进到村里,必须先解决村干部的疑虑,要提前让他们了解科技小院不是糊弄老百姓的,是帮助村里发展生产的。老师们借乡里开大会的时候也反复宣传,我们是来服务的,在这里有正式住址的,跑不了,放心吧。
后来,科技小院进村培训形成了“铁规”:第一事先声明不卖东西,第二进村后把面包车后备厢打开,第三在所有课件中不出现任何企业产品商标。慢慢地,信任就培养起来了。
到了2010年,县委县政府出面说,科技小院干的是好事,全县老百姓都应该接受这个培训。再后来,科技小院师生走遍了曲周342个村中所有的涉农村,农业局、科技局的技术人员也参与进来。而科技培训,也逐渐成为科技小院的最大特色。
5.小院的“普适性”
白寨乡的玉米、小麦增产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科技小院。第二年,县里最偏远的大河道乡后老营村党支书主动找上门来。
“李老师,你们在白寨乡搞得很红火,我们村有好几千亩西瓜,周边还有3万亩。能不能在我们那儿弄一个科技小院,把西瓜产业往前推动一下。”
“我们研究的是小麦、玉米,不会种西瓜啊。”
“西瓜也是庄稼,都是一个道理,你们总比农民学得快吧。”“行吧,你那里有地方住吗?”“建小院要什么条件,你说吧。”
于是,第二个科技小院在后老营村成立了。2010级研究生黄成东和李宝深被调过去,张福锁的老同学、河北农科院的刘全清研究员随后也住到那里。他们很快找到了村里西瓜产量低、品质差的症结,把西瓜苗嫁接技术引进了村里。
刚开始,农民死活不信:“你们尽瞎说,把瓜苗的头都砍了还能活吗?”
这件事让小院师生很受触动:谁来告诉农民这些常规技术?嫁接苗技术成熟好几十年了,北京的瓜农都会用,挨得这么近,这儿的农民竟然没听过。需要有一大批人能够真正走到农民中间,把现有的成熟技术教给他们,让他们用起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上一页1234下一页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