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黄成东乘坐科技小车进行田间服务。
魔力何在?当黄志坚与其他2010级的6名同学成为那一年冬季大培训的主角后,他彻底明白了师兄的话。在那个冬天,黄志坚讲了20场,从开始的磕磕巴巴到后来的滔滔不绝,从开始的战战兢兢到后来的落落大方,他已经战胜了原来的自己,“直到现在,我都很庆幸,到曲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之前没做过的,同时恰恰也是最应该锻炼的地方。”
就是这个来自广东佛山、自称黄飞鸿后人的黄志坚,刚来小院时,还成天与张宏彦、王冲老师叫板,嚷嚷着要回实验站住,因为那里才有淋浴可以冲凉。这小伙儿后来去王庄村开辟了一个新的科技小院,短短一年时间,把村里的小麦玉米产量做到全县最高。快毕业时,全村党员选他当书记,成为科技小院唯一由曲周县委组织部正式任命的村党支部书记。
张宏彦说:“培训对学生是个非常好的锻炼方式,通过培训把他推到了前线,他就必须要先去学,要搜集农民问题,这样就相当于给他一种压力。在校园内,老师一门课40个学时,能让学生去讲20个学时吗?到村里有的是机会,340个村,而且360天天天讲,你只要有这个意愿,只管练去吧。”
有很多人问,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天天去做培训,研究工作有时间做吗?能写出论文吗?学习、总结、培训,在生产中边向农民学习、边教农民、边做科研,这正是大部分科技小院研究生的成长方式。
小院每天的生活都是充实的!他们的这种充实更多地来源于每天面对的问题不相同,都有新的挑战。“农村读研的经历是他们在实验室的同学没法比的。”李晓林说,“学生在帮农民解决每一个具体的生产问题时,都已涉及了实验设计,都在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后老营村,黄成东他们白天忙调查,向村里的“老把式”请教西瓜种植技术,晚上查资料,抽时间“备课”。黄成东说,不吃饭不睡觉都得把“备课”的事忙完,否则干什么都不踏实。随着知识的增加,被农民问住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当建棚、育苗、传授技术整个过程参与下来,黄成东就成了给西瓜看病的专职大夫,每天“坐诊开方子”就能开出去十几张。
李晓林对科技小院研究生的成长过程有个生动的描述:手是用来干什么的?开始的时候是用来挠头的,后来就开始翻书了,到了最后,就放下来指点江山了!
水资源是困扰华北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而大水漫灌的方式又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据调查,按目前曲周地区地下水位的下降速度,预计过不了多久可用于灌溉的地下水就会枯竭。第一个进驻小院的女研究生高超男发现农民似乎没有危机意识,只知道浇地一年比一年难了,“你要问他们最需要帮助做的事情是什么,绝大多数人回答,帮我们打口井吧。这显然不能持续。我作为研究生,必须做点什么。”使命感在参与实际生产中一点点地被激发。她的论文研究内容就锁定在曲周县冬小麦水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上。她发现,陕西、甘肃等西北旱区小麦覆膜栽培技术节水增产效果显著,于是就跟农民商议进行覆膜实验。结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又省水又高产。
2012年,东北春玉米产区黏虫大暴发,给东北农民造成巨大损失。梨树科技小院的博士陈延玲在田间调查时发现了黏虫暴发的危险,连夜写成调查报告和解决方案,及时报告给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发出预警,为全县范围内灭虫防灾赢得宝贵时间,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事后,县农业局为科技小院送来“虫口夺粮,功不可没”的锦旗。2013年陈延玲升任小宽镇科技助理,并连续3年获得梨树县颁发的农业突出贡献奖,还发表SCI论文3篇,被评为北京市“五四”青年标兵。
科技小院的学生们还有着一兜一兜的故事:种田的老把式从“死抬杠”到编顺口溜夸赞大学生们,大学生们经常被邀请担任村民婚礼主持人,每逢“六一”、“中秋”组织村民举办的联欢晚会总是围得水泄不通,农民文化生活丰富了,村庄和谐了。2011级女研究生周珊来自城市,一开始父母不理解为什么把孩子放在农村,2012年“五一”背着老师偷偷到小院“考察”,看到自家孩子在村里学会了做饭,搞培训教技术,带着村民跳舞,跟农民打成一片,彻底放心了。后来,周珊被评为曲周县“十大杰出青年”,还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中国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党员”等称号。
如今,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有了清晰的路径,这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三段式”培养:每年四五月招生后,就让研究生提前进入小院实践,参与小院活动或组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接着9月份回到学校,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学期的课程学习,确定研究和示范方案;次年回到小院完成研究、技术示范、驻村服务;最后一个学期回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目前,先后有83名研究生从小院走向社会,获得包括省市校优秀研究生、国家研究生奖学金、地方政府贡献奖等90多项奖励;和老师们一起入村500多个,培训1000余场,培训农民50000多人,培训科技骨干100多人;集成技术34项,集成技术规程8套,研究开发产品6个,申报国家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112篇,撰写科技著作5部,服务涉农企业30家。
在发表文章上,科技小院研究生已经不输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去年植物营养专业70多名研究生竞争3个国家奖学金名额,按发表论文数量排名,获奖的都来自科技小院。从科技小院走出的学生,一年几十次培训的历练,面对压力沉稳自信,言语表达流畅自如,求职往往都会占便宜,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高价订购”。有16名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科技小院创立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已得到了各级肯定,教学成果先后获得了学校特等奖、北京一等奖、国家二等奖。2015年,中国农业大学专门立项,以科技小院为依托,把农经、工学、植保、人文等专业的9名研究生放到科技小院来培养,从不同角度研究解决农村的问题。
7.“立地”才能“顶天”,小院担当大使命
当初,科技小院只是一个“门牌”,只是一群师生在村里做项目研究的地方,演变到今天,逐渐形成了一个普遍适用“模式”。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和“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研究”团队主帅、科技小院推动者张福锁没有想到,科技小院主要创始人、“前线总指挥”和具体操作者李晓林也没有想到。
“科技小院起初并没有目标规划、没有模式设计,是从实践当中、解决问题当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而现在,科技小院成了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开始反过来主导着、推动着我们一步步向前走。”张福锁这样看待小院的成长历程。
“回过头来再看什么是科技小院?就是长期扎根农村一线,进行科学研究、科技示范、人才培养,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能够实现农业高产高效,探索中国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她的目标就是让农业增效,让农民幸福,让师生成长。”李晓林这样为小院定义。
“科技小院把农业创新平台前移到村,能够把任何地方的资源、知识、信息、技术都引进来,与农民互动、让农民参与,能够持续地跟农民一块儿来理解、消化、优化、创新,最后变成农民自己能用。这样一个平台,中国唯一,世界上也少见。”这是张福锁的回答。
在这个平台上,已经实现了多种功能的聚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科技小院是培养人、改变人的好地方。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一大批教师在服务农村发展的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找到了自身和自己学科的存在价值,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带动农民成长。
曲周范李庄村“三八”科技小院,由刘瑞丽、高超男、龚婷婷3个女研究生创办,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留守妇女。来参观的国外院士们都赞赏:太好了,村里的老百姓那么高兴,妇女们唱歌啊,跳舞啊,我们的工作目标不就是让人们幸福吗,小院做到了。慕尼黑大学Heissenhuber教授专门在德文杂志上撰文介绍科技小院组织农村妇女发展生产、开展文化活动的情况,2013年他还带着自己课题组的16名老师、博士生专程从德国来到曲周科技小院交流、学习。农民王九菊从6年前见到镜头就跑,一句话说不上来,到现在她能够到其他村做培训,能够到全省的妇女主任代表大会上做报告,被评选为邯郸市“最美女性”。这帮学生改变了一大批妇女的人生。
科技小院的技术推广灵活机动、快捷高效。无论是农民家里、村活动室、农民空置房都可以进驻,可以“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农户,可以通过大规模的短期培训进行面上的培训,可以通过田间学校进行长期系统性的培训,可以通过科技长廊进行流动性的培训,也可以通过广播、微信、QQ群进行空中的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把科技小院的信息发布出去。
科技小院每一个人后面是中国农大和协作单位的一大批技术后台,一个人在前线就可以把前线力量和后台力量整合起来,前线发现什么问题,马上可以到后台解决。这个村的技术改进了,生产潜力挖掘差不多了,就可以到另外一个村开辟新的科技小院。科技小院创办的田间学校,对农民科技骨干进行系统培训,为当地培养了一批走不了的技术人员。
科技小院的科技创新最接地气,成果可以直接为农民所用。科技小院的技术为什么受到农民的欢迎,是因为科技小院的技术创新,遵循“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原则,立足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地方农技员和农民的参与下,在农民地里布置多点试验,开展定向精准、数据可靠的高水平科学研究,在试验的基础上揭示科学规律,集成创新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农民地里反复检验,最后应用于生产。
前几年一项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有将近6000多项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仅有40%到生产里面去示范,经过示范的也仅有40%产生了规模效应,也就是说成果转化率仅有16%,而国外至少50%~60%。其他的为什么没产生规模效应?除了没有有效传播外,可能很多所谓的成果,由于研究定向有问题,不能真正产生效益。而科技小院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找到生产里面的关键问题进行有价值的研究,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评职称去研究,解决了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科技小院虽小,却把政府、科研院校、企业服务“三农”的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科技小院至今没有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直接注入,最早的经费是从科研项目中挤出来的;后来,地方政府发现科技小院真的有效果,推动了农业发展,开始配套经费或者将地方项目直接交给科技小院来做;不少企业发现科技小院的价值,也开始资助或共建。科技小院已成为不少同行院校学习的榜样,全国已有19所农业大学和9个研究院所加盟,成立了全国性的科技小院网络。
科技小院的核心是什么?“一定要住到农村,住在生产核心地带。不到白寨村怎么知道3天的农活11天才能干完?不到后老营村怎么知道北京瓜农用了几十年的技术这里却无人知晓?不到菠萝地里怎么知道年降水量2000毫米的雷州半岛还会有严重干旱?只有到了地里才能真正找到当地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才能真正解决农民的问题。”面对来取经的同行,李晓林反复强调。
“科技小院的灵魂是什么?”张福锁回答:“实!实实在在深入基层一线,与‘三农’紧密接触;实心实意为‘三农’服务;实事求是地去直面真正的问题,将大学教学和科研的责任使命与国家行动切实地结合在一起。”
科技小院和整个科研团队在多个“战场”协同作战。同样一群人,不仅继续在植物营养学基础研究的前沿探索,通过科技小院将“高产高效”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的田间生产;还从技术上支撑起国家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行动,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技术规范制定、关键技术研究、新技术新模式试点、试验示范指导和政策咨询建议等做了大量工作,已经连续8年发布全国主要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特别是近年来,他们的实践不仅为“化肥零增长”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决策依据,更持续为这一战略的落地贡献着力量。
……
2015年9月,张福锁为科技小院新生讲入学“第一课”:“第一,我国用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创造了‘中国奇迹’;第二,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代价越来越高,水体富营养化、大气污染、农田土壤大面积酸化三大挑战逼迫我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三,根层调控是实现作物高产与资源高效协同的核心,植物营养学科在发展高产高效可持续现代农业中大有可为;第四,‘双高’团队的技术通过科技小院已得到大规模验证,未来的目标是在不增加肥料投入的情况下,将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提高30%~50%;第五,实施‘1351科技创新计划’,即每个小院做1个2+X试验、跟踪30个农户、监测50个田块、集成1个百亩示范方,科技小院要帮助农民把高产高效技术在地里实现,为大面积高产高效、为新一轮的绿色革命担当开路先锋;第六,要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作出大贡献,提供经验与国际分享,为世界农业树立中国榜样。”
短短20多分钟的报告,将小院师生、整个团队与国家使命链接在了一起——
一棵大树,何以能开枝散叶?是因为她的根扎得深,扎得牢!科技小院,何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他们知道,立地才能顶天!
(本版图片由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提供)
上一页1234 上一页1234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