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消除,原有經濟平衡已被打破,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都面臨結構調整,全球經濟重心從西向東轉移,中國成為焦點。一直以來,“2013年中國經濟增速究竟能達到多少”都是學界、市場、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事實上,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特征是——經濟進入“轉型期”,改革進入“攻堅期”,增長進入“換擋期”。
曾培炎:中國經濟進入換擋期可保持7%-8%增速
受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和國內人口紅利逐步消失、房地產調控等綜合因素影響,中國經濟由多年保持或接近兩位數的增長回落到2012年增長7.8%,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似乎在業界已經達成了共識。多數專家26日在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由於基數增大和發展方式轉型,長期保持GDP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並非常態,但我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仍然較高,處在重大戰略機遇期。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表示,中國長期保持GDP兩位數增長的可能性已經很小了。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到個位數增長的階段,保持年均7%—8%的增長速度,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
曾培炎指出,“中國經濟開始進入換擋期,在這個階段我們應該更加尊重經濟發展規律”。
對此判斷,社科院財貿所所長裴長洪表示贊同。他從學理的角度分析,經濟增長分為潛在的經濟增長和實際的經濟增長。基於此,裴長洪預測,中國潛在經濟增長會在7.5%左右。
裴長洪指出,在未來若干年甚至十年內,中國潛在經濟增速仍然會比較高,大約7%到8%,但實際的經濟增長有時候會背離潛在經濟增長,多數情況下,實際增長高於潛在經濟增長率,這是一個重大的機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下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並預測今年中國經濟增長8.2%,2014年增長8.5%,與上一次預測持平。報告指出,中國為了確保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必須繼續推進以市場為導向的結構改革,拉動私人消費,從而重新平衡經濟。為此,與會專家在金融領域、城鎮化問題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等三大突出問題都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陳錫文:
城鎮化不要使用“虛胖”的口徑
■本報記者 傅蘇穎
城鎮化是今后中國20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的動力、最大的源泉。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秘書長曹文煉表示,要解決城鎮化問題,首先就要解決整個國家的資產負債表的健康財務問題,才能解決可持續發展。
“我們現在提出新型城鎮化,就是要解決這些年來出現的人口城鎮化落后於土地城鎮化、還有農民的市民化落后於工業化等幾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解決地方投融資的資金來源問題。” 曹文煉表示。
中央農村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陳錫文指出,衡量城鎮化率使用不同的統計口徑得到的結果也不同,不要使用虛胖的口徑,我們要更多的關注城鎮化的質量。
陳錫文還指出依法依規推進城鎮化,不會犧牲農民的利益。依法是法律有一系列規定,依規是土地利用建設規劃。如果嚴格按照土地規劃來辦,按照法律來辦,從土地所有形態來看,農民會受到損失。但是從其他方面,比如說經濟補償、生活改善、住房、社保等來看,城鎮化則可以改善當前生活,保障長遠生計。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對此表示認同,他還指出,當前城鎮化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大城市化要轉為小城市化。城市化的根本是要創造更多的非農的就業崗位,讓我們從農村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
原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也指出,“中國的經濟要持續健康發展,首先要使中國的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現在中國的城鎮化嚴重滯后於工業化,必須堅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現代工業化,走出這樣一條路子來,現在我們強調經濟要轉型升級,實際上我們城鎮也要轉型升級。我們現在強調的是經濟發展方式要轉變,實際上城鎮的發展方式同樣也要轉變。”
王國平指出,未來在城鎮化的過程中,要把破解城市競爭力放在突出的地位,這樣中國的城鎮化才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擁護和支持。而在城鎮化的推進過程中,要把發展放在解難之中。
楊凱生:不應把實體經濟與金融業對立起來
■本報記者 傅蘇穎
對於金融在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將會發揮什麼樣的重要作用?中國工商銀行行長楊凱生認為,不應該把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對立起來。這一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一些國家,主要是美國,所謂要更多關注實體經濟的聲音多起來。之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是因為在此前美國金融市場上衍生品的交易量過大,一些衍生產品層次過多,結構過於復雜,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越來越模糊,許多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眾多投資者對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動、內容和風險,大多是不甚了了,有的隻知其然,而沒有深究其所以然。
他還指出,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運行提供更有效、更完善的服務,這樣才能把實體經濟和金融業的關系處理好。因此,不應該把實體經濟和金融業對立起來。
“目前中國的社會融資仍然是高度依賴銀行的間接融資,雖然在過去十年中這一現象有很大的改觀。”中國銀行行長潘功勝認為,建立一個合理均衡的社會融資結構,對於金融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是未來我國金融業改革重要的內容之一。
他同時表示,未來金融業改革的重點是要積極地推動金融市場的協調發展,優化組成社會融資結構,建立多層次的融資體系,推動了金融產品的創新,加強市場制度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了市場運行機制,逐步形成層次合理,功能互補的金融市場體系,更好地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
厲以寧:應修改或取消工資標准和級差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在論壇上表示,受歷史原因、行業壟斷、勞動力結構不合理等因素影響,中國尚未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初次分配體系。因此,未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點應該放在初次分配上,應從七個方面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以寧認為,目前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中,所形成的初次分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針對收入分配改革重點,他提出了七點建議:
首先,健全完善市場,早日形成生產要素的供方、需求方公平競爭的環境﹔形成商品生產者之間公平競爭的環境,打破行業壟斷,消除所有制歧視。修改或取消部分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初次分配的規則,包括工資標准、工資級差等,以貫徹市場經濟規律作為初次分配的基礎條件。
第二,讓農民成為清晰的產權主體和市場主體。讓土地的流轉在各個產權主體、市場主體之間有序地進行,制止土地使用中的尋租行為,保証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第三,在勞動力市場上促使買方和賣方的地位趨於平等,消除不對稱行為。厲以寧建言,應該充分發揮工會的作用,促使第一次分配趨於完善。
第四,在二元勞工市場存在的情況下,應該促使低勞工市場向高勞工市場轉變,同時,提高職工的受教育程度,給予其更好的升遷機會。
第五,鼓勵農民和低收入家庭的成員自行創業,創辦小微企業。
第六,在當前要加大職業技術教育,給予更多的人受教育的機會。
此外,對於二次分配,厲以寧認為,在中國現階段,二次分配的重點應該放在社會保障的城鄉一體化上。此舉涉及到教育資源的分配、文化資源的分配、衛生資源的分配的均衡化。
(來源:中國經濟網——《証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