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文化傳媒行業的並購重組風起雲涌,影視業務成為了一些上市公司力圖開拓的“藍海”,相關個股的股價同期也紛紛走強。但在經歷一年多的上漲之后,當前影視股的回調壓力開始增大。展望后市,這些影視股的估值應該如何判定?其走勢究竟會怎樣?
盈利能力評估是關鍵
去年創業板走出一輪大牛市,影視股作為創業板的權重,上漲勢頭更是一馬當先。“影視龍頭股走強,一方面是公司有著良好的業績支撐﹔另一方面,行業內的並購事件構成公司股價上漲的催化劑。”宏源証券傳媒行業分析師張澤京表示。
比如,網絡視頻公司樂視網並購花兒影視,華策影視收購克頓傳媒,長城影視借殼五金產品生產商江蘇宏寶等。這些“緋聞”傳出並確認的前后,影視行業激起波瀾陣陣。但並購重組需要交易價格能達成一致,那麼,像影視股這類輕資產型公司如何做價值評估?
“公司價值評估通常有收益法、市場法、資產法等三類方法。由於影視公司有形資產佔比低、無形資產實際價值難以評估,因而較常用的是以收益法作為評估基礎,同時輔以市場法進行驗証。”國泰君安証券投資顧問趙歡表示,影視公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作品版權、管理團隊、渠道覆蓋等盈利能力上。
所謂的收益法是指通過將被評估單位的預期收益資本化或折現以確定評估對象的價值,是基於資產未來盈利能力的評估。而市場法則將評估對象與可比上市公司或者可比交易案例進行比較,通過市盈率、市淨率、市銷率等指標進行評估。
以華策影視去年收購克頓傳媒為例,浙江坤元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的兩位資產評估師在評估報告中表示,克頓傳媒屬於影視文化傳媒產業,盈利能力較好,資產基礎法難以客觀反映其股權價值。而交易市場有與之在資產規模及結構、經營范圍及盈利水平等方面類似的可比上市公司,同時,公司未來收益能夠合理預測,與企業未來收益的風險程度相對應的折現率也能合理估算,因此分別採用市場法和收益法對其股東權益價值進行評估。
“收益法較為常用的模型是貼現現金流量法(DCF)。作為一種絕對估值方法,DCF認為企業價值是未來現金流量按照一定折現率的折現,但其基於的假設比較多,要求對公司了解非常深入,得出DCF值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判斷公司未來發展的過程。”民生証券傳媒行業分析師鄭平表示,這其中的難點在於對公司未來業績增長率的評估和對折現率的選擇上。
而趙歡認為,收益法能夠對公司的收益特性、未來成長性和風險特征進行綜合考慮,業績增長率是評估的焦點,也是決定最終價格的關鍵因素。
30倍市盈率較為合理
相比於收益法的專業性強、操作難度大,運用相對估值方法對於普通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選擇股票而言,或許更為可取。張澤京表示,相對估值是使用一隻股票的市盈率、市淨率等價格指標與另外的進行對比,這種對比既包括與該公司歷史數據的比較,也包括和國內同行業企業、國際上的同行業重點企業數據的比較。
“目前國內國外投資者在對影視股進行估值時,比較主流的還是市盈率(PE),它是每股價格與每股收益的比值。”鄭平表示,市盈率作為一種簡潔有效的估值方法,其核心在於如何確定e 這一數值。
按照e的計算方式不同,一般可分為靜態市盈率(股價/當期每股收益)、滾動市盈率(TTM)(股價/過去四個季度的每股收益)、預測市盈率(股價/未來每股收益的預測值)。前兩個e是確定的,而后一個需要估算。鄭平表示,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採用PE(TTM)對個股進行估值比較,既較為准確,又便於操作。從滾動市盈率上看,截至4月8日收盤,文化傳媒板塊估值為38.5倍。
“另外,影視股還可用PEG估值法來評估,即用公司的市盈率除以公司未來3年或5年的每股收益復合增長率。當PEG等於1時,表明市場賦予這隻股票的估值可充分反映其未來業績的成長性。”張澤京表示,這一方法的優點在於將市盈率和公司業績成長性對比起來,彌補了當市盈率過高時PE估值法出現的不足。
比如,若一隻股票未來5年的預期每股收益復合增長率可達到40%,那麼當前就可給予其40倍的市盈率,以此類推。“持續受益於居民娛樂消費的增長和政策支持帶來的紅利,近幾年我國電影票房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3%,影視龍頭股的業績復合增速也超過30%,未來三年內仍有望保持這一增長勢頭,因此給予文化傳媒板塊30倍左右的市盈率是合理的。”張澤京表示。
伴隨著創業板市場3月份以來的接連調整,華策影視、電廣傳媒、華誼兄弟等影視股股價紛紛回落,估值水平較此前有所降低。張澤京表示,當前傳媒板塊部分個股估值偏高,板塊投資機會來自於下跌之后,估值回歸到合理區間之時。待影視股風險有所釋放后,基本面穩健、並購整合預期強的龍頭公司將被中長期看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