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牌公司數量增長3.4倍,總市值增長7.3倍,投資者數量增長5倍,發行次數達過去7年總量的2.9倍: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下稱“全國股轉系統”,俗稱“新三板 ”)服務范圍擴至全國一年后,交出了這樣一張成績單。
這張成績單,是全國股轉系統對接供需兩端、發揮溝通中小微企業與社會資本橋梁作用的最有力佐証。而目前已與券商簽約的3700余家擬挂牌企業,及平均40天左右的挂牌審查效率,則為這一市場快速成長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基礎証券市場提供了異常廣闊的想象空間。
為實現成為“世界最大基礎証券市場”的宏偉願景,順應市場需求,全國股轉系統已著手謀劃下一步的改革發展。股轉系統內部分層、降低投資者門檻、引入新的做市商、中介機構等改革規劃正成為市場廣泛關注的焦點。
2006年中期,全國股轉系統的前身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試點推出,這被視作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雛形粗具的標志性事件。到2014年底,已有1572家企業登陸這一被喻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市場,其中1216家為當年新增。而A股市場上市公司突破1500家,一共用了17年。
全國股轉公司預計,2015年企業挂牌數量將超過去年。這意味著,長期處於“倒金字塔”結構中的我國資本市場,正加速走上正金字塔的重塑之路。一年后,一個企業規模超過A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將亮相。
“全國股轉系統不設企業挂牌的規模限制,未來可能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基礎証券市場。”全國股轉公司副總經理隋強說。
隋強告訴記者,今明兩年全國股轉系統仍將處於初創發展階段,在中小企業一浪高過一浪的參與熱情面前,新三板市場已顯現出部分結構性矛盾,市場主體對創新發展的需求也愈加強烈。
剛剛度過擴圍“周歲”的全國股轉系統,已經開始謀變。以適應市場需求為導向,2015年被全國股轉公司定義為全國股轉系統的“改革攻堅年”,提升投融資對接效率、完善市場功能、提高中介機構從業質量、完善監管是今年的工作重點。
而若盯准供需兩端的“市場需求”這一根本抓手,“攻堅年”中全國股轉系統的改革發展謀劃便更為清晰。
為滿足大量在輔導企業的挂牌及融資需求,全國股轉公司正在現行較高效的人員配置、審查安排的基礎上,探討進一步提升審查效率的方式方法,目前挂牌審查與發行審查、挂牌審查與申請做市轉讓方式均已實現同步進行,企業挂牌的時間成本進一步降低。
與此同時,全國股轉系統內部分層的規劃也已在研究制定當中,按計劃將於今年三季度完成,不同內部層次在交易方式、信息披露、投資者適當性門檻等方面將形成差異化要求,中小企業可依據自身需求選擇參與不同層次的市場。分層后的全國股轉系統如何與創業板市場形成有機互聯,也將在今年破題。
而從投資需求端看,做市交易方式上線后,擴大投資者范圍、調整個人投資門檻(500萬元)的呼聲日高。按照現行法律法規,私募市場的投資門檻是100萬元,全國股轉系統作為服務非上市公眾公司的公開市場,正研究適當降低資金門檻要求至私募標准以下,並將此糅入市場分層規劃作出差異化安排。而公募基金投資全國股轉系統的細則也在制定當中。
2月上旬,全國股轉系統市場指數將對外發布,作為該市場設立后的又一標志性事件,這既是全國股轉系統送給自己的擴圍“周歲”禮,也將成為其創新發展的又一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