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A股市場天量規模交易的常態化,杠杆資金帶來的市場風險也正成為市場的擔憂。盡管通過提高兩融門檻及收縮銀行理財對接傘形信托的限制措施,監管層此前已減緩杠杆資金的入市速度,但面對市場普遍的樂觀情緒,資金凶猛入場的態勢並未發生變化,場外配資的杠杆仍在不斷放大。
有私募人士透露,銀行入市資金的渠道並不僅限於券商兩融及傘形信托,部分銀行開始傾向於購買基金子公司、私募機構或其他金融機 構的結構化產品來獲得投資收益,銀行理財資金也借上述機構的資管計劃或有限合伙基金通道“曲線”入市。與此同時,不少專職互聯網配資業務的平台也開始轉型 “資金批發商”角色,將來自線下配資公司、城商行乃至實業資本的資金拆分、放大杠杆分配給客戶,令大批增量的民間資金源源不斷輸入市場。
據熟悉配資業務的人士分析,目前民間資金入市的通道日漸多元化、模式花樣翻新,大量帶著高杠杆的資金帶著“野性”飛奔進場。對於參與資金產品售賣的資金轉讓 方和“資金中介”而言,並不存在太高的杠杆風險﹔但對於資金需求方而言,由於杠杆率過高,其承擔風險也將被放大數倍,一旦遭遇市場放量暴跌的局面,激進融資客恐怕難逃爆倉危機。
銀行資金入市渠道多元結構化產品模式翻新
“在這波牛市行情下,外圍的新增資金推動成為普遍共識。目前,雖然監管層主要盯緊兩融杠杆資金投放,銀行也開始逐漸收緊傘形信托的配資比例,但這並不意味著杠杆的縮小﹔相反,銀行資金入市的通道非常多元化,資金規模也非常龐大。”深圳某私募人士說。
今年以來,監管層加緊對券商兩融業務的檢查,並明確規定禁止券商通過代銷傘形信托等方式,為客戶提供融資類相關服務。與此同時,不少大型商業銀行也開始逐漸 收緊傘形信托杠杆比例,一種針對銀行資金高杠杆進入股市的氛圍悄然形成。不過,在多數市場人士看來,由於市場上漲行情帶動普遍的樂觀預期,也同樣刺激各路資金加速跑步入場,而銀行資金成為這批資金大軍的主力之一。
“現在很多大客戶來認購私募產品的資金都是帶著結構化產品的特點,他們會根據 資金的操作風格和風險承受來選擇合適的傘形結構和杠杆比例。市場上傘形信托產品的需求非常豐富,而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募資,認購信托計劃優先級收益權獲得固定收益,而劣后資金則由客戶自己承擔。”深圳某私募人士表示,通過對接傘形信托銀行的收益往往可以達到8%以上,而出讓給理財客戶的成本在5%左右, 由此便可以獲得3%以上的利差,“盡管不斷有收緊傘形產品的市場傳聞,但銀行自身也會有變通辦法,調整杠杆、增加資金成本,銀行的理財資金就會間接輸入到二級市場。”
不過,為了降低市場對傘形信托的過度關注,通過對接來自其他金融機構的結構化產品逐漸成為銀行資金進入市場的又一種新模式。 據熟悉結構化產品設計的人士分析,這類產品運作方既可能是券商資管、私募機構也可能是期貨公司或者基金子公司,通過共同設立資管計劃或者有限合伙基金,來投資二級市場。與傘形信托類似的操作,銀行負責提供優先級資金,而機構則負責認購劣后級資金。“比如有限合伙的形式,因為運作比較靈活、審批流程相對簡單,銀行僅負責提供資金、獲取收益,並不介入產品后續投資決策,這類產品的存在形式非常多。”
在銀行資金對接這類資管計劃的運作過程,夾 層基金的操作方式也開始逐漸浮出水面。同樣與傘形信托的方式類似,夾層基金的產品結構也分為劣后資金、夾層資金和優先級資金,其中劣后資金和夾層資金分別由融資機構、第三方資金方提供,銀行理財資金則作為優先級資金進行配資。隻要融資方負責准備好前期兩類資金,並設立好相應的賬戶,就可以找合適的配資銀行 進行對接。
“相比其他資產市場而言,目前A股市場仍具有明顯的投資價值,由於利率不斷下調,部分銀行自身通過理財資金輸出獲得相應收益的需求非常強烈,這種需求很難遏制。”有股份制銀行人士透露,除了自身的表外資理財資金可以作為資金源之外,大型銀行也會通過線下同業拆借將理財資金拆借給他們這樣的股份制銀行,整體上資金並不缺乏,“在以前銀行對有夾層級別資金的傘形信托相對還比較限制,但最近一段時間,銀行也願意向這類產品需求的客戶開放合作,對於銀行而言,對接這類產品基本接近無風險收益。”
在線配資業務爆棚新型“資金批發商”活躍
“最近市場行情上漲太快,很多客戶都來平台咨詢配資業務,我們平台股票配資的業務量幾天來都在不斷刷新紀錄,以前1億元的交易額現在隻需要三四天左右就可以做到。”深圳某配資平台專員感嘆,由於市場情緒對牛市行情的樂觀預期,配資產品逐漸成為大眾投資者尋找杠杆資金的熱門渠道。“因為互聯網配資能夠保証高效快速幫助客戶進行配資,而且門檻非常低,加上有些配資的杠杆也可以做到五倍左右,越來越多的客戶傾向於來平台找資金。”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這種互聯網配資業務的日漸火爆,不少曾專注分散化尋找民間資金進行對接融資客戶的平台開始對自身模式進行轉型,成為各類金融機構乃至線下配資公司、民間資金方的“資金批發商”,徹底將平台轉為股票配資業務的“資金中介渠道”。
曾在深圳某金融機構負責配資業務的林先生介紹,分散化的資金配置模式由於規模小、客戶不集中,造成交易量很難迅速推高。為改變這種方式,目前不少平台選擇新 增券商、民間資產管理公司等第三方機構,平台自身化身為“資金批發商”,通過融資交易放大杠杆,在機構方獲得資金之后再批發給下游的散戶投資者。
“這種資金成本基本在7%左右,如果是一些大型資金方,資金成本雖然會有抬高,但也可以通過大規模的資金批發獲得收益。”據林先生透露,目前在線平台的合作機 構非常多元,平台杠杆率雖然高,仍然不缺乏資金來源,“比如有些城商行自身資金出表的需求比較強烈,就會通過過橋貸款資金或其他閑置資金的形式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互聯網平台,令這些平台的交易規模可以在短時內沖擊百億元甚至千億元的成交量。”
據上述配資平台負責人分析,由於獲取資金來源的方 式發生轉變,平台實際上已經轉為類配資公司,不少民間理財資金和信托公司可以直接尋找到平台做相應的傘形結構產品。“在這種平台和機構對接的配資過程中, 配資人需要付出18%左右的融資成本,而平台自身大約佔據4%左右的息差,收益的大額則交由出資方、銀行或者信托等其他機構瓜分。”
由於在線配資業務的日益膨脹,一些專職為機構資金尋找渠道的“資金中介”也開始日漸活躍,並在這條資金產業鏈中承擔重要的角色。據林生介紹,有些配資平台還會招募一些原本在券商、信托等機構的從業人員作為他們的撮合方,“比如一些原來券商的人出來做配資,由於手中握有大量的客戶資源,和營業部關系也會不錯,在這種行情下就會跑出來當資金中介,把資金作為商品一樣轉手出借,自己隻賺取其中的配資息差,就可以獲得不錯的回報。”
據業內預估,如果將結構化產品中的劣后資金和夾層資金計算在內,通過銀行、配資平台入市的增量資金目前已經接近萬億水平,如果牛市行情持續時間較長,這部分資金則有可能超過券商兩融規模。
實業資本借道進場高杠杆配資風險高
除了金融機構、在線配資平台之外,大批實業資本進場的速度也不可小覷。據了解,目前民間資金紛紛從房地產、傳統借貸業務轉移出來,不少手握大量閑置資金的資 本方或者選擇將資金拆借給線下或線上配資公司,或者自身選擇認購私募產品,直接投資二級市場。“由於今年明星產品上漲率已經接近40%,后續產品銷售的市 場人氣非常高。現在已經隻要發行新產品,首發一個小時就會認購上億元,次日產品名額就會被搶購一空。”深圳某私募公司市場總監介紹,當前市場行情下產品推出節奏不斷加快,以滿足這類猛增的認購需求。
據林先生透露,不少地方的企業老板也開始籌劃通過資金轉移來曲線進入股市,“有些國營企業會主動參與認購一些資產管理公司的理財產品,而這些理財產品基本是對接二級市場﹔有些企業的大股東會拿股權進行質押融資,還有些干脆利用手中閑置資金向配資方提供資金或自身充當劣后資金,來賺取資金上的息差。”
不過,龐大的民間資金加杠杆進場也引來普遍的擔憂。據了解,當前市場上結構化產品相對普遍,杠杆倍數往往超過券商兩融的常規杠杆。以傘形信托產品為 例,1:3和1:5杠杆的傘形信托產品比比皆是,而部分通過結構化設計達到1:8杠杆的傘形信托產品也並非少數。對於在線配資而言,杠杆的上限更是不斷提 高,有些激進的平台甚至將部分杠杆上限放大到十倍左右。
然而,對於融資客而言,高杠杆的背后無疑隱藏著巨大的風險。舉例而言,某投資人自 身有10萬元,配資50萬元,杠杆五倍,虧損警戒線則為本金的50%,止損平倉線為本金的70%,如果配資人投資組合虧損下跌11%就會被要求追加保証 金,否則平台就會強行平倉。而如果杠杆被放大到10倍,則持倉組合下跌7%左右,投資者就得面臨血本無歸的局面。
不少從事配資業務的人員普遍認為,無論是線上配資還是線下配資,資金提供方和中介平台賺取的是固定息差收益,風險可以通過強制平倉、提高止損線等方式進行嚴 格控制。而對投資者而言,越來越高杠杆的配資無疑是一個風險極高的投資行為,一旦遭遇市場暴跌的情況,融資客就會難免爆倉危機。
市場人士認為,越來越多的高杠杆資金進場,在強化市場波動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中破壞牛市整體的走勢,長期而言,將會出現一損俱損的局面。上述配資平台負責人也坦言,由於配資業務量增長迅猛,給平台的風控形成龐大的壓力,“近期已經收到監管部門的提醒,警示配資風險的爆發,我們下一步考慮在杠杆上有所調整,同時平台會實時監測投資人的持倉情況,並建議配資人做合適的杠杆,以防止投資者過於激進的操作。”記者 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