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股票頻道

把錢花到實體經濟上③

企業一時吃緊銀行爭“抽貸”“跑得快”就能防風險嗎?

本報記者 李麗輝 歐陽潔

2015年07月27日07: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人民視覺

  對銀行來說,信貸業務是主要的利潤來源,貸款能夠“放出去,收回來”至關重要。管理和控制好信貸風險,不僅是銀行必做的一門重要功課,也是現代商業銀行核心競爭能力的體現。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銀行的一些做法並沒有真正起到化解和防范風險的作用,有些做法甚至加劇或擴大了風險,導致企業和銀行“兩敗俱傷”。

  

  釜底抽薪:

  一家企業經營出現風險,多家銀行上門“抽貸”,引發連鎖反應

  張立文是一家小型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做了20年生意,最終沒能撐過這一輪的市場調整。“我們企業本身沒問題,企業關門是被‘拉垮’的。如今原有的客戶流失了,隻能一點點地從頭做起。”說到企業現狀,張立文難掩心酸。

  張立文提到的企業被“拉垮”,是指受企業之間互保資金鏈的拖累,不得不為其他企業償還貸款,使得自身資金緊張、難以為繼。

  為了解決企業的資金難題,前兩年張立文和其他4家企業成立了一個聯保互保圈,共同從銀行獲得貸款。去年3月,其中一家企業由於涉及民間借貸,造成資金鏈緊張。這家企業貸款到期后,被銀行“抽”回去不少貸款。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本來經營困難就在增加,這個時候銀行再對企業“抽貸”,無異於雪上加霜。這家企業終於撐不住倒下了。

  “沒辦法,5家企業一起貸的款就要一起還。銀行商量著讓其他4家企業一起‘扛’3000萬元貸款的利息。”張立文說,但是沒想到,半個月后,第二家企業也撐不住了。剩下的3家企業隻得又“扛”下這家企業1000萬元的貸款利息。撐了4個月后,企業的資金越來越緊張。一見勢頭不妙,幾家銀行紛紛找上門來“抽貸”。“釜底抽薪”的結果,是剩下的兩家企業實在無力支撐5家企業的所有貸款,最后隻能關門,拍賣抵押物還錢給銀行。

  “企業資金出現了風險,銀行為了自保,隻能看誰‘跑得快’,把貸款拿回來才能將損失減到最小。”一些商業銀行地方分支機構的負責人坦言,雖然各家銀行明知這樣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企業“死得更快”,最后“跑不掉”的銀行損失更慘重,但也隻能硬著頭皮這麼干。

  不少企業反映,當初貸款時,銀行的風控手段就是企業間的互保,或者干脆讓企業 “買貸款”。也就是說,一家企業要貸款,得去拉別的企業到這家銀行來存款。這本來就不是有效的風險控制手段,只是銀行急於要做“業績”的招數。一旦經濟形勢出現變化,風險真正來臨,這些銀行手裡沒有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足,隻能趕緊“抽貸”。“這不是防風險,而是擴大風險,把企業往火坑裡推。”一家中小企業負責人直言不諱。

  雪上加霜:

  一個地區發現了風險苗頭,整個區域的貸款規模都被縮減,形成惡性循環

  “當初銀行對企業的過度授信,也注定會帶來今天的風險爆發。”在市場上打拼多年的小企業主吳群,對銀行給企業的貸款方式頗有感觸。

  吳群說,經濟好的時候,銀行做業務就是拼速度。一些商業銀行看到國有大型銀行給這家企業貸款了,就要想盡辦法同比例把款放出去,甚至不惜美化財務報表、給企業“整容”。這麼努力做,是因為業務量的大小和個人薪酬水平直接挂鉤,隻有盡快把貸款規模做上去了,他們才能拿到獎金。

  實際上,很多企業拿著這麼多錢花不了,轉手又貸給別的企業了,轉貸的利率比銀行利率高一兩倍,但風險也隨之傳導放大了。隨著風險的傳導,一些地方盛行的民間借貸開始出現資金鏈斷裂,引發金融風險上升。

  “這個時候,銀行應當成為穩定金融市場的中堅力量,而不是雪上加霜。”某西部省份的一位市長談起去年一些銀行的防風險措施,仍耿耿於懷。去年上半年,受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的影響,市裡不少企業資金壓力很大,非常期盼銀行能伸出援手,為企業排憂解難。但此時很多家銀行做出一致決定:鑒於風險上升,將進一步縮減對該地區的貸款規模。

  “就算一個區域出現了金融風險的苗頭,但我們還有很多好企業,這些企業對銀行貸款的正常需求總應該滿足吧?銀行對整個地區實行‘縮貸’政策,反而加劇了風險蔓延,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非常大。”這位市長介紹,受“縮貸”影響,市裡一家效益很好的企業也因此“躺槍”,貸款到期續貸困難,市裡幾次出面與銀行協商都無濟於事,最后隻好在香港証券市場減持自家股票變現,才度過了續貸危機。

  為了幫助本地企業獲得銀行貸款、渡過難關,在江蘇、浙江、四川等省份,很多城市均設立了企業應急轉貸專項資金,拿出幾億元作為“過橋”資金,用於企業還貸續貸應急。“不僅要出‘過橋’資金,還要替銀行甄別企業的經營狀況。防風險本來是銀行的事,現在卻需要政府承擔額外的責任。”提起一些銀行簡單粗放的防風險方式,不少地方政府都表示無奈。

  一損俱損:

  防范風險不能隻顧眼前利益,企業好,銀行才能發展得好

  “銀行是順周期行業,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經營必然比較謹慎。但是銀行現有的績效考核標准、風險評價標准以及監管要求會放大這種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曾剛認為,銀行自身的管理考核過於強調短期經營績效,利潤考核和風險控制流於短期化,而不考慮長期經營效益,這會加劇企業經營波動。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企業不需要貸款時,利潤考核壓力之下,銀行會促使企業多貸款,甚至超需求貸款﹔而一旦有風險,在眼前的風險考核壓力之下,銀行又會“跑得快”。

  “將風險管控放在首位的監管模式,疊加銀行對利潤的追求,帶來了銀行經營的短期化。”曾剛說,實際上,在經濟下行期,可以適當提高對銀行的風險容忍度,放鬆對一些風險指標的過度關注。比如對風險企業分類,對那些實際經營不存在問題的企業,可以放開轉貸續貸的條件。

  在現行監管要求之下,銀行與實體經濟結合不緊密,導致銀行經營時常偏離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真實風險狀況,信貸、金融產品與企業的實際需求脫節。

  曾剛建議,可以考慮引入公共政策,應對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風險分擔和風險補償機制,比如設立風險分擔基金、轉貸基金,給一些遇到困難的企業提供轉貸資金,釋放銀行的恐慌情緒,穩定市場。這樣銀行之間就不會過度夸大風險,破解銀行和企業互不信任的惡劣信用環境。

  “銀行最根本的是要了解企業,這才是風險控制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當企業出現經營困難時,銀行不能‘見風就是雨’。”恆豐銀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海峰認為,銀行應該統一認識,對於因對外投資造成資金緊張的企業,要充分考慮投資情況,給企業充足的時間,讓企業逐步收回對外投資資金,達到各行有計劃逐步壓縮退出的目的。

  “如果企業的主業經營情況健康,有發展前景,那就不能抽貸、斷貸,而是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胡海峰說,要建立銀行和企業之間互相信任的關系。銀行的信心會感染企業﹔企業有信心,也會讓銀行更有信心,這是相輔相成的。

  “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很多是因為過度融資。銀行服務企業不能追求短期效益,而是要為企業長遠發展做打算。銀行賺快錢是不健康的,在信貸上要為企業量體裁衣,避免過度融資。”胡海峰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7日 18 版)

(責編:李海霞、呂騫)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圖說財經|人民電視

  • 95后列車安全員的一天95后列車安全員的一天
  • 現實中的"動漫美女"現實中的"動漫美女"
  • 一張圖教你辦理離境退稅一張圖教你辦理離境退稅
  • 網購投訴暴增網購投訴暴增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