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質變,飛躍,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基本實現了既定目標。今天,站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關鍵節點上,我們又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全國兩會召開前夕,盤點國家開發投資公司8年前開始的“二次創業”歷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董事長王會生信心十足,飽含深情。
作為中央直接管理的重要骨干企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以下簡稱“國投”)的第二代“掌門人”,王會生從2003年1月接任國投黨組書記、總經理的那一天起,就對公司進行了一次全面改革設計,提出了深入人心的“一流目標”:五年成為國內一流,十年成為國際一流。如今,8年過去了,國投已經成為國內同行業的一面“旗幟”。2010年,公司資產發展到2361億元,是2002年的3.2倍,利潤從當年的8.5億,發展到如今的65億﹔連續六年在國資委年度經營業績考核中榮獲A級,連續兩個任期被授予“業績優秀企業”稱號,成為少數獲此殊榮的中央企業。
短短的8年時間,國投發展壯大到如此規模,這其中有什麼秘籍?面對記者的採訪,王會生娓娓而談,國投人“二次創業”的奮斗歷程,宛如一幅幅動人的畫卷鋪展開來。
靈活“雙手”保豐收
“如果產業公司是共和國經濟的‘脊梁’,是扛‘大包’的,那麼投資控股公司就是靈活的‘雙手’,在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面對記者關於投資控股公司與產業公司區別的提問,王會生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王會生說,從投資導向功能上看,投資控股公司是用少量國有資本引導和帶動大量的社會資金和外資,進入國家需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領域和重點區域。比如向西部大開發、濱海新區、泛北部灣、海峽西岸經濟區等區域開發引導,比如節能、環保、新能源、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新興產業引導等。第二是調整結構的作用,1995年公司成立時,承接了國家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一些不良資產,這些年,國投退出了近千個項目,收獲了將近100個億的資金用於國家鼓勵發展的產業,同時又承擔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任務,合並了五家央企,並完成了兩家央企的托管。
從特征上說,產業公司經營的是有形產品,比如經營電子、石油、化肥﹔而投資控股公司經營的產品是股權,通過投資擁有股權,通過管理提升股權和企業的價值,然后通過股權轉讓或股權經營分紅獲得收益,從而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從發展方向看,產業公司往往追求市場佔有率最大化﹔而國投的理念是隻求最好、不求最大。
“首先是不斷調整結構,做大做強主業。”王會生所說的主業,就是目前國投構建的實業、金融服務業和國有資產經營“三足鼎立”的業務架構。
國投是怎樣從最初資產狀況“多、小、散、差”的狀況向主業進行集中的?
“實現這個轉變,我們公司的戰略起了很大的作用。”2007年,公司即將完成“二次創業”第一個五年目標的時候,公司在“一流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區域戰略、協同戰略、節能環保新能源戰略和走出去戰略“五位一體”的全方位發展,今年又增加了“人才戰略”,“既實現了主業的集中,也實現了發展方式的轉變。”
區域戰略,就是選擇一些有條件、有潛力並且符合國家規劃的一些區域集中投資。目前,公司重點投資於北部灣、渤海灣、海峽西岸、山西、新疆、安徽、四川等區域。國投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福建莆田建設一個上水煤碼頭,一個200萬千瓦的火電站,然后又建了一個吹沙造地的開發區。在北部灣經濟區,國投投資了廣西的欽州電站和北部灣電站,在海南投資了洋浦港。在新疆,投資建成了年產300萬噸的羅布泊鉀鹽基地一期工程,參與建設了羅布泊到哈密的鐵路,開發了哈密的煤炭和伊犁煤電基地和煤電化基地。在山西,國投在晉中、晉北、晉南投資了多家煤礦和電廠,並且規劃建設煤化工項目。
協同戰略。國投的煤、電、路、港、航方面的投資業務形成了產業鏈,產生了協同效應,有效地規避了風險。通過煤炭的集中採購、資金的集中管理、集中融資、人員的集中分配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降低了成本。制定了節能環保新能源戰略。根據經濟環境的變化,公司在原來業務的基礎上,進一步轉向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開發。目前,清潔能源的比重佔到公司發電裝機的40%以上。
“走出去”戰略。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貿易。目前以國投國際貿易公司為平台,現在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羊毛進口商,農副產品的進口商。第二是國際合作,以中國成套設備公司為平台,專門搞國際貿易、國際合作、租賃,還有設備進出口,援外、援建的工作。第三是海外直接投資。國投的汽車零部件企業揚州亞普,在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都已經建廠。如今在世界汽車塑料油箱生產商中,已經排在第四位的位置上了。同時國投立足國家的外交政策,立足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緬甸、印尼等周邊國家開發項目。
2010年干成四件事
王會生用“不平凡”三個字來概括國投的2010年。他說國投在2010年做了四件大事。
一是實現了二灘水電開發有限公司的絕對控股。成立於1993年的二灘公司,位於四川省,國投電力公司、四川川投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華電集團分別持有48%、48%和4%的股權,目前已開發運營的二灘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330萬千瓦,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170億千瓦時,2020年左右,全部裝機容量投產后將達到約3000萬千瓦。這個項目佔國投資產的五分之一,如果能夠實現控股,對於國投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王會生用了八年時間爭取對二灘公司的控股,去年,終於如願以償,國投成功收購了華電集團4%的股權,擁有二灘公司絕對控股。
二是成立了董事會,從公司內部產生董事長和總經理。
現在央企,有兩種管理模式,一種模式像五大電力公司,總經理既是法人代表、總經理,又是黨組副書記﹔黨組書記既是黨組書記,又是副總經理,交叉任職。但是它也不是按照《公司法》執行的機制,因為它沒有設立董事會。還有一種模式,就是現在正在試點推進的董事會:外部董事要超過內部董事,而且董事長、總經理要分設。
“我們主動提出設立董事會,主動提出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從公司自己內部產生董事長、總經理,而且順理成章地實現了機構的搭建,這在現在的央企當中也是為數不多的。此舉對於國投的穩定和持續發展意義重大。”魄力十足的王會生說,作為從內部產生的“首任”董事長,他深感“責任重大,如履薄冰。”
三是成立了國投研究院。這個機構是和國家行政學院聯合成立的企業性質的研究院,目的就是通過對整個系統員工,包括高、中級管理干部進行輪訓,進一步提高員工整體素質。
“力爭三年,效果顯現。”抱有這樣的目標和信心,王會生自告奮勇地擔當了第一屆研究院院長,大刀闊斧地干了起來:從公司領導裡挑選選出兩位高級副院長﹔從戰略發展部、培訓中心、研究中心、中國投資協會精選出四位部門負責人﹔結合國投實際,組織編寫了包括財務管理、經營管理、戰略管理、文化建設、國投經驗等方面內容的教材。
“已經開花了。”王會生笑言,春節前他們就專門辦了一期40多人的培訓班,完全針對投資公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來設定培訓內容,效果非常好。
四是在謀求突破,搭建了國投資本控股平台,成立了國投資本控股公司。
在一般人眼裡,投資公司無非就是投資幾個企業了事。但王會生並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一個更高層次的、出色的投資公司應該具備四個方面的能力:“實業投資能力、科學管理能力、資本運營能力、運作上市能力”。其實,在十多年以前國投剛成立不久,王會生就開始了這個命題的思考和實踐。
1997年在加拿大一家政府投資公司考察,讓王會生對它的資本運作手段頓生羨慕:雖然擁有一批上市公司,產值在不斷地放大、擴大,但資本市場卻流通順暢,像蓄水池一樣,可隨便調節。而那時,中國的資本市場是不流通的,特別是國有企業。王會生由此聯想到改造中國傳統企業的責任。“比如國投,七萬多人,接近五萬人是煤礦工人,頂著安全生產的責任,賺到的應該說都是辛苦錢、血汗錢。真正意義上的投資公司或者投資控股公司,通過資本市場運作,它所產生的效益應該說於此完全是兩類。”
白駒過隙,十幾年過去了,今天國投終於有了自己的國投資本控股公司。問到他心目中“中國投資公司的模樣”,王會生會舉例說擁有幾十個上市公司的深圳投資公司走得比較超前,因為通過資本經營,通過運作這些上市公司,深圳投資公司實現了增值。當然,王會生並不以此得意,他常常和同行談心得:在中國現階段,既不可能完全靠市場、靠虛擬經濟去發財,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意義上靠生產性企業去賺錢。最高明的手段是把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投資控股公司道路。
“海水淡化”的踐行者
海水淡化是近兩年王會生關注的重點。擔任十一屆政協委員以來,連續三年,王會生在出席全國兩會時的提案都是關於海水淡化。“今年,依然是關於海水淡化的建議。”接受採訪的王會生語氣堅定。而這份建議,同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提高海洋開發、控制、綜合管理能力,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不謀而合。
我國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據水利部專家測算,2010年全國總需水量達7300億立方米,供需缺口約1000億立方米,相當於南水北調總水量的兩倍﹔2030年全國供需缺口約4000億∼4500億立方米。特別是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尤其是北方淡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威脅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希望在大海。”王會生在建議中指出,解決水資源短缺有多種途徑,如修建水利設施、跨流域調水、生產生活節水、循環利用水和海水淡化等。但由於跨流域調水受供水量、工期、造價、水質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另外調水並不能使淡水總量發生變化,因此,與其他途徑相比,海水淡化具有原料儲量巨大,幾乎零成本﹔海水無國界,不存在資源爭奪﹔生產穩定性強,不受原料供求和自然氣候條件影響等獨特優勢。
特別是生產技術己具備規模化應用的基本條件。資料顯示,經過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我國用反滲透法、蒸餾法、電解析法淡化海水都已經達到了工業生產規模。其中,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海水循環冷卻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先后建成的25000噸/日低溫多效海水淡化、5000噸/日反滲透海水淡化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示范工程,也初步構建了海水淡化的技術體系。
作為節能減排的踐行者,國投在海水淡化方面也一直走在業界前列。2009年10月,國投投資的天津北疆發電廠一期20萬噸/日海水淡化首套裝置順利投產。該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消化吸收引進技術,自主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裝置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安裝技術,採用“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物資源化再利用”模式,實現“五位一體”的良性循環,是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項目。
“一期工程的建設,為建成緩解京津兩市嚴重缺水的北方海水淡化生產基地奠定了基礎。”談到天津北疆項目,王會生構想,按照國投設計,未來的北方基地將達到日產淡化水140萬噸規模,屆時將可為北京市提供100萬噸/日(3億噸/年)優質淡水,為天津市提供40萬噸/日(1.2億噸/年)優質淡水。
雖然資源豐富、技術成熟,但中國發展的步伐卻很緩慢,目前50萬噸的日產量,僅相當於世界的百分之一。“提速我國的海水淡化產業,財政要跟上,法規、標准、鼓勵措施要健全。”王會生扳起指頭,向記者細說起這些措施。
一是通過水價改革逐步調高自來水價格,為海水淡化水進入供水市場創造公平環境,努力推動海水淡化水進入市政供水管網﹔二是鼓勵發展大型水電聯產項目,對水電聯產的企業,可參照熱電聯產“以熱定電”的原則,採取“以水定電”,提高發電運行小時﹔三是通過對大型海水淡化項目所得稅、營業稅、增值稅採取減免措施,增強還貸能力﹔四是鼓勵企業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海水淡化成套技術與裝備。
“如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必將形成一批有規模、有國際競爭力的海水淡化裝備制造企業。”懷著拳拳報國之心,如今,這一項項具體的措施都寫進了王會生聯合其他政協委員所提交的“兩會”建議中。
擔負“三為”社會責任
“為出資人、為社會、為員工”是國投的企業宗旨,充分體現了國投的社會責任。“我們有沒有盡到社會責任,就是看我們有沒有做到‘三為’標准。”王會生坦言,近年來,公開發布的一年一度的國投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仿佛一把尺度,在讓社會綜合對照考量國投社會責任的同時,也讓國投“更加努力,奮起而前行!”
“為出資人”就是為國家,國家公司就要投資大項目,解決大問題,發揮大作用,承擔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和經濟責任。在這方面,國投的業績可謂是可圈可點:以控股的二灘公司為主體,實施了雅礱江流域梯級開發,規劃21座“西電東送”的骨干電源點水電站,總裝機容量3000萬千瓦,確保了國家的戰略性資源開發和國家重點水電基地建設﹔建設曹妃甸煤碼頭共5-15萬噸級煤炭泊位10個,年煤炭下水能力1億噸,有利於進一步完善我國煤炭運輸系統布局,滿足“西煤東送、北煤南運”運輸需求,確保我國煤炭供應和能源安全﹔羅鉀一期工程120萬噸硫酸鉀的投產,加上在建的二期工程有300萬噸的產能,緩解了我國鉀肥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為社會”就是增加稅收、就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在發展壯大公司業務的同時,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以2009年為例,公司新增就業16634人,新建企業及整建制劃入5666人。國投所屬中國電子工程設計院、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公司、亞普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等分別在海外承攬建設工程項目、在海外辦廠,創造了海外就業機會。其中,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集團)總公司2009 年在海外承建的26個項目就吸引派出勞務人員3233人。並通過在貝寧、多哥、馬達加斯加等國租賃經營六家糖聯項目,為項目所在國創造直接就業機會近13000個。
“與此同時,我們還堅持綠色投資理念,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積極推廣節能環保技術,大力推進低溫余熱發電和電機節能技術產業化應用,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王會生說,“為社會”的主旨內容是“和諧發展”,在這方面,國投除了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積極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加大投資、技術革新和強化內部管理等措施,促進投資企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之外,還加強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合作,堅持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安全環保、和諧共贏的責任理念,開展扶貧援疆和公益捐贈,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履行企業公民責任,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為員工”就是讓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努力為員工提供安全健康的生產工作環境,維護員工合法權益,讓員工共享企業改革發展成果。
員工就是企業的“黃金資本”。這是常挂在王會生嘴邊的一句話。“隻有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不斷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力度,才能確保員工生命安全和企業生產經營正常運轉。”在王會生看來,這也是國投致力於全面提升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實現經濟與社會、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