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風電屢陷“裁員門” 企業扭轉困境靠什麼?--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華銳風電屢陷“裁員門” 企業扭轉困境靠什麼?

2012年11月23日14:0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新華能源11月23日電(和佳)盡管華銳風電一再對“裁員”矢口否認,來自各方的質疑卻從未斷絕。繼應屆生“解約門”、“末位淘汰”傳言之后,華銳風電再陷“裁員風波”。日前,公司內部350名員工“被休假”事件再一次將華銳風電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11月15日,華銳風電發布通知,決定對350名員工執行帶薪放假,從19日起直至公司恢復生產。雖然華銳一直聲明強調“帶薪休假”,但每月僅能領取1000元左右的生活費,仍被員工質疑為“變相裁員”。

  回顧今年,華銳風電已掀起過三次“裁員”風波,有專家認為,華銳屢陷“裁員門”折射出了當下風電企業的經營困境與發展中的舉步維艱。

  強制“放假”被指變相裁員

  近日,多名員工打著“不同意,愛咋地咋地”等標語的條幅齊聚華銳風電北京總部抗議,全因公司下發的一紙通知。華銳風電公告稱,眾多崗位開工不足或已停產,大量員工已無任務安排,首輪350名員工將於19日正式停工放假,直至公司恢復生產。

  根據華銳風電聲明,上述“350名員工”將在第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停工放假30日內),按照提供正常勞動情況,獲得勞動合同中約定的工資﹔從第二個工資支付周期開始(停工放假30日以后)按照北京市最低工資標准的80%領取基本生活費(《北京市工資支付規定》支付標准不低於北京市最低工資標准的70%),大約1000多元。

  對於復工時間,華銳風電沒有給出承諾。根據目前中國風電行業的現狀來看,“寒假”可能很漫長,等待可能落空,復工也許遙遙無期。華銳風電員工向媒體表達了不滿,質疑此舉實為“變相裁員”,稱“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公司該有的行為”,要求公司按直接裁員辦法根據勞動合同法給予補償。

  華銳“裁員”三步曲

  今年以來,華銳風電有關“裁員”的風波不斷,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回顧華銳風電年內三次“裁員風波”,不難體會風電大鱷寒冬期的舉步維艱。

  5月初,多名畢業生在微博上爆料,稱去年年底剛和華銳風電簽訂“三方協議”,卻突然遭遇解聘,吐槽“還沒去上班就被裁掉了”。當時大多數企業的招聘都已結束,這些畢業生錯失機會面臨失業。華銳風電的公告顯示涉及解約的有350人,原因是整個行業環境不好,解約實屬無奈。一石激起千層浪,華銳風電的公告使“解約門”不斷升級,並招來網上罵聲,公司網站也遭黑客攻擊,被解約的畢業生則聚集在一起展開維權行動。

  “解約門”未出一個月,5月底,華銳風電再度傳來裁員消息,傳言稱公司將裁核心研發部門30人,其他部門欲裁20%,未來有可能達60%。盡管之后,華銳的員工們並未見到有關裁員的正式文件,但是不少人已經被上級約談。“談話內容無非是希望我們主動離職。”華銳國內市場部一位員工說,在被約談時,上級提出讓他去項目現場鍛煉。在他看來,這樣的調崗實際上是勸退。另據公司內部人士稱,為了降低運營成本以應對今年慘淡的市場,高層有意重新審視公司的架構,並對各部門人員配比進行調整。

  11月15日,華銳風電員工又“被放假”,第三次引發人們對公司“變相裁員”的質疑。雖然華銳風電回應稱帶薪放假是本著對員工負責,不放棄每一個員工的態度,但“被體恤”的人卻似乎並不買賬。有員工直截了當地指出,公司給大家“放假”就是變相強迫員工自行辭職,從而避免裁員所需支付的大量經濟補償。

  “裁員門”折射經營困境

  打發員工“各回各家”或為無奈之舉,但有媒體曾經算過一筆賬,此次停工放假的350名員工將每月為華銳風電節省70萬元左右。按此推算,一年下來,放假省下的成本不會超過1000萬元,而華銳風電頂著輿論壓力做此決策,資金困難可見一斑。

  華銳風電於2006年成立,曾經經歷了高速發展的輝煌階段, 2007年到2010年間,公司淨利潤從1.26億元猛增到28.55億元。2011年1月5日,華銳風電更是以90元/股的發行價華麗登場,創下了主板市場20年來發行價的最高紀錄。

  然而隨著國內風電政策收緊,以及風電上網等問題的凸顯,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國內風電裝機新增市場快速下滑,華銳風電的業績也每況愈下。財報顯示,公司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104.35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48.66%。進入2012年,風電行業繼續行業跌勢,華銳風電第三季度報告的發布更是讓人難以樂觀,前9月實現營業收入36.34億元,虧損高達2.55億元,同比下滑了128%,其中,單季虧損高達2.8億元,這是華銳風電四年來首次出現虧損。

  遭遇季報之困的不僅僅是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明陽風電也成為“難兄難弟”。第三季度,金風科技營收24.6億元,淨利潤為負3243.88萬元,為2008年以來的首次單季度首虧﹔明陽風電營收同比下降58.6%至7.878億元,淨利潤下降94.4%。至此,風電三大巨頭兩年前在資本市場上創造的神話已全部落幕。

  ■ 記者快評:

  風電“過冬”靠什麼?

  從大賺到大虧,短短幾年間,風電企業的經營情況發生巨變。業績下滑、利潤驟減、應收帳款激增……昔日風光無限的風電行業如今卻成了眾多風電設備制造商深陷的泥淖。分析今日困境的原因,華銳風電創始人之一闞治東的話說的很實在:華銳風電業績下滑一方面有宏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更要檢討自己,前期擴展步伐太大。

  問題擺在面前,風電這個“冬天”怎麼熬?企業“過冬”靠什麼?

  首先,降薪、裁員並不能真正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一定的資金壓力,但並非企業長遠發展的治本之策。根據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未來風電仍是一個具有前景的產業。事實上,科技人才、熟練工人對於企業而言是一種財富,留得青山,才不怕在未來市場回暖時“沒柴燒”。

  其次,風機設備企業“中國制造”的老路不能再走,走出“寒冬”需要實力的支撐,企業應盡快擺脫關鍵技術依靠國外、核心自主知識產權缺乏等問題。例如風電巨頭華銳風電,一年來除了業績縮水,還有兩次重大安全事故和一起知識產權糾紛案,其“野蠻生長”過程中暴露了技術、管理等諸多短板。風電行業“御寒”必須要靠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來獲得。

  第三,風電行業“寒冬突圍”不能單純依賴政策扶持,真正能救自己的還是企業自身。“現在中國的風電市場佔世界市場的40%,不是市場小,而是來分這塊兒蛋糕的人多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分析稱。風電企業的問題應由市場競爭來解決,寒冬期的這一輪洗牌,缺乏核心技術、產品質量欠佳的風電企業將出局。因此,反思既往發展模式的不足,重視技術和研發,擺脫“中國制造”的窠臼,提升核心競爭力才是真正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的良方。

(責任編輯: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