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牙膏緣何被外資掌控(案例分析)--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超六成牙膏緣何被外資掌控(案例分析)

本報見習記者 夏妍 發自上海

2012年11月21日08:32    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民族品牌若想生存,真正的方法隻有自己在競爭中轉型,改變品牌營銷思路,致力於強化企業的“核心業務”

  

  【案例】

  兩面針陷虧損泥潭

  近日,兩面針發布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牙膏收入僅為4600萬元。而在2003年,兩面針牙膏年銷售就達4.274億元,2004年兩面針中藥牙膏年產銷量更是突破5億支。在鼎盛時,兩面針的銷量僅次於外資品牌佳潔士、高露潔,位列第三,在國內同類產品中保持第一位。但兩面針2011年年報顯示,牙膏的營業收入為1.05億元,佔牙膏市場的規模已不及1%。

  短短數年間,兩面針這家頭頂“國產牙膏第一品牌”的柳州企業從巔峰滑落。雖然公司做過不少品牌復興的努力,但成效甚微,“一口好牙,兩面針”這句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廣告語已成為回憶。兩面針也嘗試過拓展其他業務,比如說有一些洗滌業、衛生用品,曾經還進軍過房產金融。然而,這樣的多元化努力並未見成效,反而深陷泥潭。

  目前,國內牙膏市場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壟斷競爭,基本上是寶潔、高露潔、聯合利華三分天下。惟一能跟外資廠商“有一拼”的國產牙膏品牌是“雲南白藥”,而雲南白藥牙膏還是出自藥企的“跨界”品牌。

  上世紀90年代,外資品牌的進駐就標志著牙膏市場大戰的開始。1992年,高露潔進入中國,隨后兩年中,聯合利華先后通過收購上海牙膏廠的“中華”和“美加淨”獲得了品牌經營權。1995年,另一牙膏巨頭佳潔士也進入中國。此后的幾年當中,在外資品牌強勢的介入下,民族品牌處境越發艱難。如今,我國至少有65%的牙膏市場為外資所佔有。

  【解讀】

  內因在於不求創新

  對於如今兩面針等民族品牌在“外資”軍團沖擊下舉步維艱的處境,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崔新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

  含金量低的國內民族品牌在與“外資軍團”碰撞后必然落敗。無論是兩面針,還是早先的美加淨等品牌,在發展過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忽略了一個品牌所需要的技術含量,也缺乏專利保護等意識。

  崔新生對記者說,我們如今漸漸地理解了品牌是無形資產,但是之后採取的措施卻不盡如人意。值得一提的是,品牌不僅僅是單純的一個商標,要對品牌進行多元文化的管理。

  與此同時,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並不完善,外資企業的強勢進入必然會對國內民族品牌產生強烈的沖擊。另外,一直以來,美國是以“法”為重心的管理哲學和風格,日本是以“理”為中心,中國是以“情”為特質。因此,不同的管理理念也會造成競爭力的差距。“外資品牌對於自身品牌的售后服務,系統工程都會非常注意。而國內品牌往往就忽視了這一點,導致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崔新生指出。

  “政府需要給予企業合適的引導。但是該怎麼引導,需要仔細斟酌。”不過,崔新生強調,民族品牌若想生存,真正的方法隻有自己在競爭中轉型,改變品牌營銷思路,用有限的資金集中在品牌經營和產品設計上,致力於強化企業的“核心業務”。

(責任編輯:薛白、喬雪峰)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