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要向實體經濟傾斜(經濟聚焦·十八大熱詞·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如何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專家建言——

政策要向實體經濟傾斜(經濟聚焦·十八大熱詞·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

本報記者 劉先雲 沈 寅

2012年12月06日05: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相關視頻】經濟新動力:指標回暖 實體經濟企穩上升

政策要向實體經濟傾斜(網絡配圖)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提出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實行更加有利於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

  保持經濟長久繁榮和社會穩定的根基在於實體經濟。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的困局,發展正遭遇越來越多壓力。本報此前連續刊發的兩篇實體經濟生存狀況調研,也驗証了這一問題。對於產能過剩,我們該如何認識?對於實體經濟現狀,我們該如何分析判斷?對於幫助實體經濟走出困境,我們又該拿出什麼辦法?本報記者帶著問題走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趙昌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姚同欣和中國法學會經濟法學研究會理事聶孝紅。

  1

  產能過剩聽起來好像洪水猛獸,其實是市場經濟的常態。隻有更貼近市場需求、產品具有更高附加值,企業才能存活下來。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

  記者: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普遍面臨產能過剩問題,該如何看待?

  姚同欣:產能過剩聽起來好像洪水猛獸,其實是市場經濟的常態,與經濟周期緊密相關。經濟處於上行周期時,需求比較旺盛,資本回報高,大量企業會選擇通過擴張投資增加供給。經濟處於下行周期時,需求萎縮,加上原來投資擴大的產能開始發揮作用,就會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並引發惡性競爭。

  聶孝紅:市場經濟條件下,除了食品、能源等需求彈性系數小、價格難以顯著影響需求的行業可能短缺外,其他行業都可能出現產能過剩。

  姚同欣:對於產能過剩問題,市場自己提供了一個解決機制,那就是優勝劣汰的自然選擇機制。需求一旦萎縮,企業之間的競爭必然更為激烈,隻有那些更貼近市場需求、產品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企業,才能存活下來。

  對產能過剩,政府無需過度干預,應該充當信息的供給者,幫助企業形成更為理性的預期。同時,政府也可以通過調高准入門檻,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產業政策以規避惡性競爭。總之,未來應該按照十八大報告要求,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聶孝紅:對於那些“前途是光明的”、產能只是相對過剩的行業,要利用法律和政策加以扶持﹔對於那些行業准入門檻低、市場集中度低、長期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行業,要利用市場競爭機制淘汰落后產能。

  2

  中國經濟總體已進入從數量、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提高的階段,許多行業無法再回到數年前那樣高利潤甚至超高利潤的時代了

  記者:除了產能過剩,該怎麼看待當前實體經濟的現狀?

  劉元春:企業經營環境和業績的惡化是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實體經濟的困境,宣告中國原有增長模式出現了問題。人口紅利遞減、全球化紅利消失,意味著中國面臨重大經濟結構調整。這種調整必然導致過渡階段出現經濟增速和企業利潤的回落。

  趙昌文:一段時間以來特別是今年前3個季度,實體經濟的發展正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許多制造業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的狀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貨款的情況較為普遍,部分企業經營效益明顯下滑甚至虧損。

  導致當前實體經濟現狀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受經濟環境影響,國際國內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包括傳統制造業甚至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內的許多行業出現了產能過剩,行業平均利潤率顯著下降。三是包括原材料、勞動力、融資等在內的企業綜合經營成本大幅上升。

  這與我國發展階段有關。中國經濟總體已進入到從數量、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效率提高的階段,從更多地依靠出口轉向更多地依靠國內消費需求的階段。許多行業無法再回到數年前那樣高利潤甚至超高利潤的時代了。同時,實體經濟的現狀也凸顯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由於企業各種要素成本上升,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多數企業缺少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沒有議價的能力,在高端制造業上缺乏競爭力。不少行業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責任編輯:劉軍濤、聶叢笑)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