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成仙。”魯迅先生當年“聽人說”(《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這話,如今依然還是傳說。然而,時代在發展,魯迅當年“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像人樣”的情況已經大有改觀。現在,隻要你有時間到中藥村市場轉轉,“人樣”的何首烏就可以隨便睹其真容了。
可是,太隨便的東西總讓人懷疑其真實性和價值,人樣何首烏從世間難覓,到是人都能見,其變化之快、之大,足令人懷疑其中有詐。有這樣的疑問就對了。調查顯示,目前市場上所售何首烏有不少是由懷山藥等薯蕷科植物偽造的,而那些“人形”何首烏,有一些是不法商販在它們生長的時候故意放到人形模具中“人工”培育出來的。
醫學專家指出,不管是何首烏還是其他中藥材,它們的藥用價值基本與其外觀形狀沒有直接關系。現在,有人基於迷信或其他非理性的說法,而對某些具有特殊外觀的中藥材進行追捧,導致該類藥材價格上漲的同時,還誘使一些不法分子為此造假,擾亂中藥材市場。除了人造何首烏,還有人用澱粉、石膏粉作材料倒入模具偽造冬虫夏草,或用聚氯乙烯塑料熔化入模制金錢白花蛇或珍珠。此類造假中最為“別出心裁”的,要屬用土豆仿制天麻了——天麻不僅橢圓形的外形像土豆,顏色也差不多,這就為造假者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條件,他們隻需把土豆煮軟,擠壓成型,再加味染色,一款經濟但並不實惠的“野生天麻”就這樣熱乎出爐了。
事實上,模仿中藥材外形造假只是當前泛濫的中藥材造假術中的一種。業內人士稱,中藥材造假主要有三種手段,其一是易容術,比較常見的是用硫磺熏蒸藥材進行美白﹔其二是增肥術,通過膠水粘鉛粉或用高錳酸鉀等化學藥物浸泡等方式讓一些貴重藥材增重﹔其三是傍名牌,前文所列外形造假算是其中的一種,其他更常見的做法就是直接用外觀比較接近的植物冒充,如用石仙草、羊舌蘭冒充石斛,用亞香棒虫草、尼泊爾虫草冒充冬虫夏草。
中藥材造假,其害可想而知。對消費者的健康危害和權益損害自不待言,假藥橫行還將進一步壓縮正規運營者的生存空間,影響中藥材行業的良性發展,更進一步講,本來就非常脆弱的中醫藥信譽會因國內藥材造假惡名而再受其污。然而,要治其害,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難有四:一,鑒別難,雖然國家有《藥典》、《中藥炮制規范》等法規標准,但具體到細節和各個地方,標准就有沖突和矛盾,中藥名稱、制法及工藝與國家規范差異較大﹔二,檢測難,中藥材種類繁多,鑒別任何一種中藥材都需要專業知識,而目前我國中藥材領域專業人才缺失,加之專門針對中藥材的檢測設備缺乏,這都讓檢測藥材真偽成了問題﹔三,追溯難,從藥材種植採集到初加工,從藥廠制藥到銷售流通,中間要經過多個環節,而這些環節中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目前很難排查追溯﹔四,監管難,目前許多藥企都採取貼牌、冠名等生產方式,而且中藥材市場大宗產品交易多私下進行,監管執法常常陷入被動。
然而,障礙是用來跨越的,困難是用來克服的。中藥材市場的監管難題再多再大也是有辦法解決的。解決鑒別難,可制定統一的中藥材標准,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解決檢測難,可充實檢測隊伍,加大檢測設備投入,保証軟硬件到位﹔解決追溯難,可通過成立合作社等方式將散戶集中起來,並加快建立追溯體系,從源頭把控中藥材的質量安全﹔解決監管難,可在對冠名貼牌的問題企業實行“一票否決”的同時,對中藥材市場進行多部門聯合監管,不留空白死角。
(來源:中國質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