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年11月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400億,前11個月財政收入同比增幅明顯回落。經濟之聲評論:經濟回暖初見起色,土地財政是否重出江湖?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今天上午,央行公布的11月社會融資規模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社會融資規模14.1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2.6萬億元。11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1.14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837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5229億元,同比少增400億元。
從央行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今年社會融資情況總體不錯,但是,人民幣貸款比去年同期少增400億。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認為,現在經濟不好以后,企業的存款在減少,銀行已經從貸款業務開始轉向中間理財。銀行的貸款業務在降低,反映經濟活力還沒有完全起來,存款吸收不到,正常的貸款又受到經濟影響——大企業不願意貸,中小企業貸出去又可能影響到銀行控制成本,所以銀行如何控制好高收益、高風險的問題,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孫立堅說,現在很多中小企業的資金成本在上升,如果中小企業不改變自己的盈利模式,還是用傳統的制造業來賺取收益的話,根本償還不了今天高昂的資金成本。
今天上午,財政部發布了1到11月份的財政收支狀況數據。1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21.9%。1到11月累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1.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4.9個百分點。
孫立堅認為,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非常值得研究,在房地產調控沒有放鬆的情況下,房地產營業稅在11月大幅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源於資金無法在實體經濟部門尋找到一個著陸點,獲得資金回報。很多有資金的企業去爭購一線城市的焦點地塊,說明實體經濟的活力還沒有完全恢復。但另一方面,國家對稅收征收力度加強,這一點要引起重視。別看上去稅收收入的增長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市場活力、企業業績並沒有上去,這背后如何形成高的稅收收入,值得我們深思,監管部門也要重視。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