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人口佔全國17% “暫住証”正淡出歷史舞台--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流動人口佔全國17% “暫住証”正淡出歷史舞台

2012年12月23日08:3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宋 嵩

○ 當前,我國流動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17%,其中農村戶籍流動人口約佔80%

○ 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約為28歲,“80后”新生代農民工比例已達到44.84%

人口大規模流動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特征,流動人口是經濟發展活力的“風向標”、社會和諧穩定的“晴雨表”。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流動大軍”是否幸福,影響著一個城市的幸福指數,也決定著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和安定和諧。如何順應流動人口群體新期待、有效破解流動人口管理服務難題,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的一道必答之題,這考驗著各級社會管理者服務人民的態度、決心和智慧。

從子女入學到社會保障,一項項平等相待、充滿熱度的政策措施,讓流動人口備感溫暖

12月15日,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康翠社區超市,記者見到了超市老板邢恩紅。自打1994年從山東老家來到天津,他就再也沒有挪過地方。邢恩紅的主業是賣菜,從在路邊擺攤到承包社區超市,作為天津130萬“流動人口”中的一員,邢恩紅在這裡找到了“家”的感覺。“這裡沒人把我當外鄉人。”邢恩紅對記者說。

天成中學是深圳龍崗區中心城的公辦學校,2011年被評為全國中學最具成長力的學校。就是這所環境優美的名校,流動人口子女佔到了全校的81%。

“沒有借讀費,更沒有學雜費,上學一分錢都不用花。”自己的孩子能在這裡上學,這讓在深圳打工多年的黃國珍無比激動。像黃國珍的孩子一樣,在深圳,60萬流動人口子女和深圳人享受完全一樣的免費義務教育。

在全國許多地方,“流動人口子女平等享受義務教育”,不僅是一項剛性的政策,更成為具體實踐。

在浙江寧波,一份“社保套餐”讓157萬外來務工人員吃上了“定心丸”。這份主要由企業“埋單”,集合外來務工人員工傷、大病醫療、養老、失業和生育等五險合一的“社保套餐”,一次性解決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社保問題。

而新的“利好消息”是,在一些地方出台的辦法中,“保障”不再是“本地人”的專享,流動人口也被納入住房保障范圍。

2012年7月,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發布,明確提出“加快建立農民工等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擴展”。

正是一項項平等相待、充滿熱度的民生政策和措施,讓廣大流動人口倍感溫暖。

從“外地人”到“新市民”,流動人口成為建設城市、管理城市的主人翁

11月23日,來自江西景德鎮的農民工余雪琴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能在務工的城市——廣東東莞當選為廣東省人大代表。

來自湖北的農民工趙紹波同樣“沒想到”,今年5月27日,在與18名候選人演講競選后,他當選為歐姆電子深圳有限公司工會主席。

不僅是民生權益,今天,廣大流動人口的政治權利也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眾多“外來人口”以各種方式享有“當家作主”的快樂。

“城裡人、鄉下人”,“本地人、外地人”,這些具有強烈對比色彩的字眼正漸漸淡出公眾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和“新居民”。稱呼上的變化折射出城市管理理念的提升,也反映著中國社會的文明進步。

今天,一個城市的管理者在制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時,戶籍人口不再是決策依據,包括廣大流動人口在內的實有人口成為基本考量。著力解決流動人口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入園入學、醫療衛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蓋已經成為各地的“必修課”。正是努力讓流動人口受到尊重、享受公平,廣大流動人口才成為建設城市、服務城市、管理城市的主人翁和積極力量。

今天,“暫住証”正在淡出歷史舞台,頗多政策含金量的“居住証”正在為人們所熟悉。

在全國許多地方,隨著積分入戶政策的日益完善,流動人口落戶大中城市的夢想不再遙不可及。

帶著感情做工作,理性引導公眾心態,讓流動人口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在安徽老家的親戚眼中,在北京秀水街打拼10多年的鄧家明無疑是個“人物”。7年前,他就在北京買了一套大三居,10歲的兒子已經上了北京的小學。不過,沒有北京戶口的他最牽挂的還是“異地高考”的事。“我們全家都生活在北京,孩子從小就在北京上學,如果高考時讓他回陌生的安徽老家考試,不僅孩子想不通,我也想不通。”鄧家明說。

與“異地高考”一樣的,最近媒體集中關注的“准生証”問題,也讓許多“流動”一族心生感慨:外地人跟本地人還是“不一樣”。

“流入易”與“融入難”,是當今流動人口的顯著特征。盡管各地採取了多種積極措施,但由於流出地與流入地在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生活方式等因素上的差異,特別是由於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流動人口依然無法擁有和流入地居民一樣的平等權利,無法真正地融入當地。

另一方面,盡管近年來各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在體制建設、法律法規、組織建設等方面仍面臨一些難題。如何規范涉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各種要求和行為,促使各地區、各部門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依然任重道遠。

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動實行居住証制度,是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重要方向。如何統籌處理好尊重流動人口的利益訴求與我國城鎮化發展水平、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關系,抓緊在全國更廣泛地建立和實行居住証制度,逐步解決好流動人口在居住地勞動就業、子女上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等方面存在的實際問題,防止在城市形成新的二元結構,促進流動人口更好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還是一道待解之題。

服務流動人口,既要用心,更要用情,真正把流動人口當成大家庭的成員,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取得群眾的最大理解和信任。當然,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必須立足國情,經濟基礎所限,城市容量所限,指望短期內徹底解決流動人口所關注的眾多問題,既不現實,也不科學。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使得我們今天有條件逐步解決流動人口問題。但進一步解決好流動人口問題,仍需深化改革開放、穩定發展經濟,創造更加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羅知之、王靜)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