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生上北大比率190:1 網友調侃投胎是藝術--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北京考生上北大比率190:1 網友調侃投胎是藝術

蔣錚

2012年12月27日14:23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2012 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在全國各省市招生的數據來分析

  2012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在全國各省市招生的數據來分析

2012 年北上廣三地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考一本錄取率數據分析

  2012 年北上廣三地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考一本錄取率數據分析

  開閘異地高考 恢復全國統考?

  今天,距離教育部提出的“異地高考”時間表僅剩4 天,但包括廣東在內的大部分省市的方案仍在制定中。

  12 月25 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向媒體發布《我省隨遷子女就地升學考試需穩妥推進》的消息,發布了8名專家對異地高考方案的意見,認為“異地高考”要考慮現實承載能力,“異地高考”應穩妥推進,並合理設置門檻。

  作為全國外來工第一大省的廣東,異地高考方案牽動著各方神經。而不少專家學者認為,要消除異地高考面臨的“兩難”境地,必須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根本之道在於推進高考制度改革。

  放開異地高考 京滬粵各有“壓力”

  京滬兩地將面臨“高考移民”沖擊,廣東壓力主要來自“就地高考”

  今年暑假, 一條微博公布的一組數據亮瞎了廣大網友的眼睛———同樣是考上北京大學, 安徽的比率是7826: 1,而北京隻要190:1, 北京人上北大的幾率是廣東考生的37.5 倍, 是貴州考生的35.4 倍,而上海人更狠,上海考生進復旦大學的幾率是全國平均的53倍,是山東考生的374倍……高考就這麼不公平?

  公開資料亦顯示, 各地優良大學資源不平衡嚴重, 不同地區的一本錄取率差異懸殊: 北京超過27% , 上海超過20%,廣東僅為6%,四川更低達3.99%。

  難怪有網友在微博上調侃:高考固需拼,投胎才是藝術!

  根據目前的高考招生實際情況,在異地高考政策中,受沖擊最大的是北京、上海和廣東, 但三地承受的壓力特點不盡相同。

  據分析, 異地高考主要分成兩類情況,一類是“就地高考”,即雖然戶籍都不在A 地, 但子女隨父母長年在A 地就讀,隨之產生在A 地高考的需求﹔一類是“高考移民”, 即考生為了達到上大學或者上好大學的目的, 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徑,向錄取分數線比較低、錄取率比較高的省份流動。

  如果徹底放開異地高考, 京滬屬於高考招生資源相對充沛的“高考窪地”,將首先面臨“高考移民”的沖擊,其次是“就地高考”的沖擊。而廣東本來的高考招生資源就比較緊張,主要壓力來自“就地高考”,“高考移民”的沖擊相對較小。

  特點1 重點高校本地化

  以2012 年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在全國各省市招生的數據來分析———

  其中, 北京大學在北京招生的人數為396 人,相當於廣東的10 倍﹔復旦大學在上海招生人數為810 人, 相當於廣東的16 倍,而中山大學也特別“傾向於”廣東,招生人數為4100 人! 據了解,幾乎所有教育部部屬重點大學, 雖然主要的撥款來自中央,如果加上保送生、自主招生等其他不納入全國招生計劃的數字,都“不約而同”地把近50%的實際招生名額給予了當地。

  特點2 高考窪地聚名校

  以2012 年北上廣三地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考一本錄取率的數據來分析———

  由此可見, 北京成為讀好學校最容易的城市,上海成為考大學最容易的城市。而同樣是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集中地的廣東則與全國水平幾乎沒有優勢。

  特點3 廣東壓力在“剛需”

  公開資料顯示,在廣東的“新客家”人口超過2000 萬,隨遷子女“就地高考”的“剛需”不可小覷。

  12 月6 日, 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透露,廣東要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面臨著各方面的難題。首先是隨遷子女人數非常多,目前, 在廣東接受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達到338 萬人,佔全國的1 / 3 ,而這一數字還在以每年25 萬的速度在增長﹔其次,國家每年安排給廣東的本科招生計劃比例偏低,特別是重點本科的招生計劃數,遠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某校長:先由全國統考 再由國家調配

  A 校長是廣東省一所著名的大學校長(應本人要求,學校名和校長名字皆隱去),在教育界浸淫幾十年,A 對異地高考的態度是:一定要改,但是眼下看來,讓地方政府擔當異地高考改革的重擔,一是找錯了對象,二是改錯了方向,“高考歧視無法靠地方政府抹平”。

  解密:

  名牌大學,為何喜歡本地生?

  與他的同仁一樣,作為一所在廣東的著名大學,A 的學校也在廣東本地招錄了大部分學生,而在早年,他們在外地招生的比例要更高一些。A 坦承:“其實外地生源要比本地生源好一些。”

  他舉了個例子,“2012 年,我們在廣東招生的人數,是在江蘇招生人數的近100 倍, 廣東考生總數是65.5 萬人,江蘇考生總數是47.5 萬人,就是說,如果我們在廣東錄取的是成績排在前5%的學生,那麼在江蘇,很可能錄取的就是前0.5%的學生。這就造成一種情況:雖然外地學生的總量很小,但是在獎學金評定時,我們常常發現,外地生的‘中獎率’要比本地生高。在全國統招的研究生當中,因為衡量標准是劃一的,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的比例,遠遠高於本科階段。這種優秀不僅僅是說讀書成績,而且體現在綜合能力上,畢業后,他們的就業也常常排名靠前。”

  既然如此,為什麼名牌大學還要把那麼多的招生指標傾斜在本省、本市?A說,“這裡面有三個原因。”

  “一是不得已而為之。省屬、市屬大學主要靠本省財政養活, 食人俸祿,自然要把最大的蛋糕留給本地生﹔即使是教育部直屬高校,本省、市也常常會給予不菲的財政支持, 所謂吃人嘴短,也要照顧本地生﹔再退一步,像北大、清華這種資金非常雄厚的超一流高校,不看重本地財政支持,但‘縣官不如現管’,學校的市政設施、交通便利、周邊環境……哪一樣不要本地支持? ”

  “第二個原因是在一個地方招多招少,生源差異並不特別大。以北京大學為例,即使它把1/3 的招生指標留給北京,也就是在北京招幾百名學生,往往第200名學生和第400 名學生的考分也就差了不到20 分,絕對還是‘掐尖’的。”

  “第三個原因是學校體制方面的。大學的校長常常幾年一換, 而由於生源的差異對學校口碑產生的影響, 卻要經過多年積累才能顯現。你如果是我,是願意堅持全國平均招生、得罪當地,還是願意順應現實,你好、我好、大家好? ”

  觀點:

  高考歧視,地方政府難抹平!

  A 校長認為, 異地高考的初衷是便利外地考生高考,倡導高考公平性,但方法是錯的, “就好像你欠了錢, 要我去還! ”

  A 校長認為,首先,招生指標尤其是異地名牌大學的招生指標,都不是地方政府定的,而真正的好學校,永遠是稀缺資源,一旦放開異地高考,外地考生一擁而入,本地生肯定不滿意,真是“順了公婆心,就得逆了姑嫂意”。其次,即使調劑一些招生指標到考生涌入的省市, 但是你怎麼知道增加的指標就能補上缺口? 對於新增考生的考試成績你怎麼預測? 再次,你增加甲地的指標,就意味著減少乙地的指標, 那被減少指標的省份,怎麼向本地的父老鄉親交代?

  A 校長認為, 解決異地高考之難,其實可以“退一步”看問題。

  “我國1977 年恢復高考后,很長時間都是全國一本大綱、一套教材、一份高考試卷。后來有人提出,邊緣省份的教育資源落后, 如果全國學生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邊緣省份的學生就吃虧了,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 最終形成眼下全國各省市各學各、各考各、高考成績失去可比性的結果。其實我認為,統學統考的老辦法應該保留, 根本沒有必要人為地突顯地區差距。”

  “全國統考之后,邊緣地區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先統一考,再由國家調配,適當地對落后地區加分,而不是人為地割裂各地, 框死各地招生人數。這樣,全國考生就能在同一個平台上競爭。因為無論我在哪裡考,都不是和這個省的人在搶指標,而是和全國考生競爭。”

  熊丙奇:全國統一考試學校自主招生

  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在接受羊城晚報專訪時認為,推行異地高考政策確實很難、但必須實施,實施的成功關鍵在於中央肯不肯放權給高校。

  羊城晚報:異地高考“左右為難”的源頭在哪裡?

  熊丙奇:源頭是我們目前尋求的解決途徑就是錯誤的,因為現有的高考制度就不是“對”的制度,各個地方的招生指標不均衡,人為造成了各地享受教育權利的不公平。在“錯”的基座上糾錯是不可能的。我認為,要促進高考公平,關鍵是政府要願意放權, 推進高考改革,實現自主招生。

  高考制度怎麼改? 我認為,要在合理范圍內打破按計劃錄取的制度。如果把全國高校分為3 類———全國重點大學、地方院校和高職高專,在現在的制度框架之下,國家級院校(往往也是一流院校)應該面向全國招生,讓全國考生公平競爭,這就能解決異地高考的核心問題。對於地方性高校,既然是當地出資給它辦,那麼向當地學生傾斜也是合情合理的,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是這樣的。對於高職高專,現在普遍都招不滿學生,所以不存在這個問題。

  羊城晚報:要徹底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你覺得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熊丙奇:全國統一考試、學校自主招生。這裡要提醒一句:全國統一考試不等於全國集中錄取,隻憑一個分數定乾坤,這個方法並不科學。首先應該有一個全國統一的考試,讓學生以這個為基本前提去申請大學,但不是隻靠一條一刀切的分數線來劃分學生優劣。在達到一個最低分數線之后,招具體哪個學生的權利,應該交給學校,沒有學校不想招好學生的,他覺得這個學生綜合水平比較高、比較適合這個學校,就可以錄取他, 而不用在乎他是來自哪個省、哪個市的。

  突破了地域界限,還學校招生權之后,異地高考、高考移民的問題也就自然迎刃而解。

  重慶孩子廣東讀書 何地高考左右為難

  小光今年15 歲,長得水靈靈的,是一個有點叛逆的重慶妹子。小光媽媽特別怕她學壞,這也是小光至今還在廣州讀高中的主要原因。

  “愁死了,左也不是、右也不是! ”小光媽媽跟羊城晚報記者訴苦,她真不想讓女兒回重慶讀書,但老師已經給她下了最后通牒:“你這樣扣著她在廣州,終究還是要回重慶高考,會害死她的。”

  小光的爸爸媽媽都是重慶人,在廣州打拼了20 多年,開著一間小公司,早年就在番禺買了房子,最近又買了輛車,在鄰居的眼裡,是很幸福的廣州“新客家”。在小光讀高中之前,小光媽媽也並不覺得戶口是什麼問題, “因為想著將來還要回重慶養老, 加上老家集體用地出租效益很好,每年有上萬元的分紅,所以都舍不得把戶口轉出來”。

  今年6 月,小光在小區附屬的初中畢業,在升高中的時候,媽媽這才發現小光面臨兩難境地: 番禺區就有不少私立高中,多付些學費便可以讀高中,但是,學習和考試的教材卻和重慶大相徑庭。“按照現在的政策,3 年后, 小光必須回原籍高考,重慶考卷和廣東考卷是兩碼事,怎麼辦?! ”老師也催促小光媽媽,“早點轉回去讀,早點跟上進度。”

  小光媽媽非常猶豫,“小光已經大了,又漂亮又叛逆, 在廣州都有不少男生來‘撩’她。現在家裡隻有爺爺奶奶在,回去讀書,根本管不住,‘野’了怎麼辦? ”但是,要讓媽媽跟著回重慶陪讀,也不現實。“我們開的是夫妻店,平時老公主外我主內,我要走了,公司要塌下半邊天。”

  小光也不想回去,這個在周末會把頭發臨時漂染成一縷縷紫色的女孩兒,喜歡和同學們逛街、喝奶茶,粵語講得順溜溜的,還參加了番禺一個義工組織,在廣州生活得有滋有味,“我回去干嘛? 別說回去定居,過年回老家我都老大不願意,又冷又濕,沒有朋友,重慶話我也聽不懂,我不想成為被遺棄的留守兒童! ”

  “現在我們全家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在廣東參加高考。”小光媽媽說。

  羊城晚報記者蔣錚 實習生林曉湄

(責任編輯: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