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基於數字迷信的“人造節日”,讓很多原本普通的日子變得生動了起來。出現這種新趨勢的原因,說得好聽一點是在網絡文化中成長的年輕一代普遍更有創意,說得直白一點則是因為大家太“寂寞”、壓力太大。更殘酷一點的現實是,新式“數字迷信”成為一種風尚,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忽悠和媒體炒作的結果。
原本很普通的1月4日為何受到年輕人熱捧?日期諧音蘊含的美好意願只是一個方面,更關鍵的另一方面在於,商家和媒體憑空炒熱了“萬年真愛日”這一概念,像病毒廣告一樣強化和重塑了人們對這個日期的認知﹔而愛情歷來都是商業促銷的主打牌,好幾部電影將檔期安排在這一天,眾多商場很早之前就開始做促銷宣傳,也很容易制造一種狂熱氛圍。
在如今這個消費社會,數字迷信完全可以作為促銷噱頭,忽悠也早已被當成一種生產力。相信很多人對2012年的“雙十一促銷大戰”記憶猶新,這個受年輕人熱捧的“人造節日”,最終創下了支付寶單日交易額191億元的電商新紀錄。很明顯,“光棍節”和情人節、聖誕節一樣,已經成為商家吸金的噱頭。而足以証明這種“新式數字迷信”荒唐之處的例子是,一些電子商務網站在隨后的2012年12月12日,打著“要愛要愛要愛日”的名義,再度掀起了新一輪促銷戰。
無論是過去那種傳統的數字迷信,還是年輕人的“新式數字迷信”,其中的數字都只是一個簡單的符號,它阻止不了任何事情的發生,也不會帶來任何好運或不幸。摸透商家和媒體炒作數字的手法后,應該會有更多人能認清數字迷信的現實,不再輕易被忽悠、被裹挾,而只是將數字的偶然組合當作一種娛樂和消遣。(湯嘉琛)
(來源:中國青年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