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沿革和教育灌輸,讓很多人從小就被挑斷了宗教信仰的“手筋腳筋”,也讓這個國家變成了一片信仰普遍缺失的土地。相較於精神層面的價值追求,我們可以稱為信仰的東西,似乎更“務實”和“利己”一些。迷信數字暗示的吉凶,將自己的喜怒哀樂附加在數字上,就可以視為中國人最真實的生活信仰。
西方國家也有一些與數字相關的禁忌,但中國人對數字的附會穿鑿,更豐富也更接近迷信的程度。在中國文化中,幾乎每個數字都被賦予了或吉或凶的屬性——這有一點類似於黃歷,不同數字的組合也慣於通過諧音或會意來詮釋。很多人寧願花高價購買多含6和8的手機號、車牌號,盡量避免與“死”諧音的數字4,就是最佳例証﹔將“518”詮釋為“我要發”,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數字迷信。
將重大事項安排在諧音討彩的日子,更是常見的數字迷信。2013年1月4日,因為“201314”諧音是“愛你一生一世”,成了許多中國年輕人扎堆登記結婚的首選日子。媒體報道稱,當天全國各地普遍出現“春運式結婚”熱潮,很多城市都創造了單日婚姻登記新紀錄,甚至有不少人提前到民政局通宵排隊。
兩個人的愛情和婚姻,會因為一個“201314”而更加牢固嗎?答案不言而喻。事實上,婚姻需要沖動更需要慎重,尤其那些原本還未考慮成熟的年輕人,急匆匆地趕在所謂的“萬年真愛日”結婚,保不齊幾年后又會制造一波“離婚潮”﹔同時,非理性的扎堆登記結婚潮,無疑會導致社會管理成本的浪費。這種“死理性派”風格的分析,雖不夠羅曼蒂克,卻並非沒有道理。
不過,從“201314”也可以看出,中國年輕一代對數字的偏好與禁忌,已經與傳統的數字迷信有了區別。“老黃歷”在這一代人心中的權威已非常單薄。如今年輕人的數字迷信,不再以吉凶判斷為主,轉而更多地關照個人情感,也更多地帶有了些許娛樂和搞怪的色彩。他們對特殊日期的解讀,要麼“愛”字當頭,要麼“情”字領銜。比如,諧音“我愛你”的5月20日就被稱為“網絡情人節”,而11月11日則被形象地稱為“光棍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