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員講述驚人內幕 統計造假在港掀波瀾--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調查員講述驚人內幕 統計造假在港掀波瀾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  藍

2013年01月09日07:0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港人一向對政府統計數據深信不疑,但多家媒體8日披露,大量前線統計員涉嫌造假,令統計數據嚴重失實,對香港房屋以及就業政策的制定都產生不良影響。此事在香港社會引發震動。

  統計員現身說法談造假

  據香港《明報》8日報道,3名統計員分別向該報記者披露普遍存在的造假情形。為了保持較高的工作效率,他們會回避到板間房做調查。所謂板間房,就是把一個單位用木板分割出幾個超小型單位。根據慣例,統計處每月會從數據庫抽選約9000個住址做“綜合住戶統計調查”,交由全體統計員家訪。統計員A小姐透露,他們上門調查時,萬一遇上板間房戶,大多會過門不入,這是因為做一個單位調查需要20分鐘,但如果碰上一個板間房內有三家或四家人,工作時間便會增加兩三倍。即便成功完成調查,根據工作記錄表制度,也隻能算完成一宗個案,所以他們便索性瞞報。據悉,統計員視記錄表為評核工作表現的標尺,完成問卷時間越短,統計員所得分數越高。

  A小姐說,多年前她剛入行,所有問卷都嚴格按照指引做,“一打開門,單位裡面住了十三四戶,也會照做。做了幾次才訪問了八九戶,有時花上1個小時才訪問5戶”。但同事知道她努力工作后,反怪她破壞規矩,“因為日后有統計員可能需要再次訪問這個單位,會連累他們往后無法再造假”。前線統計員透露,他們隻要見到單位外有幾個門鐘就知道是板間房,會過門不入,然后上報未能聯絡到,或謊稱“保安員表示單位空置”。此外,統計員還通過刻意少問問題以節省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調查失業人士時,他們謊稱失業人士無意重返勞動市場,“變相把大批失業人士視作隱形”。《明報》估計,造假統計員至少佔了一半。

  香港《文匯報》8日也報道稱,一些統計員還承認曾自行填寫問卷,或者以引導性問題獲得所需要的答案,令過去數年的失業數據准確性成疑。退休統計員陳先生舉例稱,綜合住戶統計調查平均每天要訪問4個住戶,但很多時候要等到晚上才有人在家,由於調查太復雜會打擾受訪者,調查員就會敷衍了事,或者虛構資料,碰上住戶15歲以上的人口太多,就索性自己填。他甚至認為,90%的統計員都會造假,譬如把找不到工作的失業人士變成不想找工作,以省略之后的12條問題。

  統計處強調“零容忍”

  《明報》稱,統計員的現身說法,顯示香港統計處評核工作表現的指標出了問題,促使統計員弄虛作假,甚至在該處形成了一股歪風。尤其是統計員把到板間房調查視為畏途,使政府對這些情況的掌握更脫節。小區組織協會主任何喜華說,他一直質疑統計處的板間房數據偏低,“這幾年我特別留意,會花時間問街坊,是否接受過統計處家訪,換來的響應是幾乎沒有”。倫太一家三口住在深水?一個板間房,月租2000多港元。房中央更有一條污水渠經過,夏天傳出陣陣惡臭。倫太說,3年多來,一家人幾度打算搬家,但鄰近單位租金暴漲,他們隻好打消念頭,夜夜忍受老鼠、虱子橫行。未做過統計處問卷調查的倫太覺得政府很兒戲,“正式的數字都沒有人理,一直在黑暗之中,沒得見光”,希望真實的情況可以反映給社會大眾知道,“政府如果這樣做問卷不如不做”。年逾五十的華哥原是地盤泥水工,十幾年前建筑業興旺的時候其月收入可達3萬港元,但金融風暴令建筑業步入寒冬,自1998年起他一直找不到全職工作,妻子自從發生交通意外后也無力工作,一家四口現在靠每月6000多港元的失業綜援過活。他質疑統計處人員把眾多失業者“隱形”,令基層需要長期被忽視,“怪不得政府總是空口講白話,見不到我們的生活有改善,也不見創造足夠就業”。

  對於統計處前線人員被指在抽樣調查過程中造假,統計處7日表示,高度關注事件且正進行調查,強調對造假“零容忍”,同時稱統計工作必須依靠專業及可靠數據,統計處採用的數據復核程序及素質管理系統是參照其他先進體系及國際標准設立。8日,統計處成立由處長歐陽方麗麗親自領導的小組調查事件,並會邀請一位統計咨詢委員會的獨立人士加入,報告將呈交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行政長官梁振英8日稱,政府非常重視統計數字的完整及准確性,會進行內部跟進及調查。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則承認,由於板間房業主有權不讓屋宇署人員入屋調查,難以全面統計板間房數目,因此政府未能全面掌握這項數據。他還說,雖然板間房問題復雜,但仍有存在價值及社會需求,可以為低收入家庭提供較便宜及位於市區的居所。這番話立即遭到炮轟,立法會議員梁耀忠稱,板間房是香港的恥辱,市民住在那裡實是迫於無奈,邱誠武的話傷透市民的心,“完全鐵石心腸,無良心”。

  香港擔心賠上國際形象

  造假一事在香港引發強烈反響。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成員蔡涯棉透露,政府曾向他們提供一些數據,並稱該數據能反映板間房實際情況。然而《明報》翻查近年走勢,發現數據在5年間大跌四成,與一般市民相信板間房問題日益惡化的認知大不相同。按照統計處的數據,板間房從2006年的5.83萬戶下跌至2011年的3.28萬戶,人口也由11.15萬銳減至6.63萬。不過,工商專業聯會去年委托港大統計及精算學系推算出2011年有4.95萬板間房戶,人口為14.86萬。

  公民黨議員陳家洛認為,統計處涉嫌系統性造假極為嚴重,會令香港在國際社會蒙羞。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擔心,錯誤數據會壓低失業率。《明報》8日評論稱,數據是制訂政策的基礎,若數據偏差,會對社會帶來破壞性影響,此外國際社會也依賴統計處的數據,分析本港情況,因此事關本港聲譽,政府有必要徹查。▲

 

(責任編輯:楊迪、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