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轉移並不是在原有技術水平上的空間平移,更不是原有生產能力的搬遷,而是產業分工深化和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的過程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工業化的先發地區和經濟增長極主要位於東部沿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圈,形成了若干具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業化前沿地區。內陸地區也有一些中心城市和經濟區獲得較快發展,但總體上滯后於沿海地區。尤其是縣域經濟明顯落后於中心城市。不僅內陸地區的縣域經濟如此,沿海地區的許多縣域經濟也明顯落后於城市經濟。
可見,中國工業化所導致的經濟“高地”和“低地”間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而且,高地和高地之間也有許多經濟不發達的“窪地”。這是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的突出表現之一。因此,中國未來工業化進程最顯著的空間特征之一將是向經濟腹地快速推進﹔中心城市經濟能量的擴散效應將日漸強於對資源的吸納效應。
工業化向經濟腹地的較快推進直接表現為產業在區域間轉移的加快,這反映了中國經濟發展向增長的多極化、均衡化、一體化和內需化轉變的趨勢和要求。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必須形成更多的增長極,才能保持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工業化的重心有序地向經濟腹地推進,才可能實現經濟發展的相對均衡化﹔隨著產業轉移,各地區形成更大范圍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包括省域中心城市與更大范圍周邊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跨省經濟合作和市場一體化,以及城鄉經濟的一體化,才能實現中國這一大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總之,產業轉移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一種積極動向。
近年來,由於產業轉移加快,一些經濟腹地的增長率已經高於沿海中心城市經濟,區域間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正在扭轉。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工業化向經濟腹地的推進,並不只是產業的單向遷移,而是產業分工深化和產業結構加快升級的過程。這表現為:第一,不僅東部發達地區的產業向中西部經濟腹地轉移,而且,一些中西部地區的企業也會向東部地區轉移,實現資源的更有效配置,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技術高地。
第二,產業轉移有助於形成更有效分工和緊密協同的產業鏈結構,提升產業供應鏈競爭力,未來的產業競爭將從企業間的競爭轉變為產業鏈之間的競爭。
第三,產業轉移將有力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第四,產業轉移在更有效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的過程中,也將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產業轉移並不是在原有技術水平上的空間平移,更不是原有生產能力的搬遷。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同一產業在區域間轉移,遷入地企業技術水平通常顯著高於遷出地﹔更多的情況則是,產業轉移實際上是產業技術創新過程本身所需要的創新性投資過程,甚至可能產生“顛覆性”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