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厚重的霧霾久久揮之不去。大霧中,一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斜穿1/3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庄,從鄭州、南通到貴陽,空氣污染指數紛紛“爆表”,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北京城區PM2.5值一度逼近1000。
延綿不散的霧霾遮蔽了視線,卻讓我們格外清晰地看到環境污染治理的緊迫感,格外真切地認識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面對頭頂昏暗的天空,越來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這令人窒息的污染圍城?
實時發布空氣質量數據,提醒居民減少戶外活動,督促施工單位控制揚塵,強制機關單位停駛部分公務用車……北京等地啟動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力爭將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然而這些事后的末端處置,難以替代系統、科學、高效、有力的源頭治理。
近些年來,我們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但是這一成績遠不足以令人樂觀。連日來濃霧重鎖的城市污染再次警醒我們: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向前,工業化、城鎮化還將持續,能源消耗不斷增加,空氣污染防治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隻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隻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我們才可能擁有天藍、地綠、水淨、風清的美好家園。
“同呼吸,共責任”,這責任是政府的責任,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武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