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百貨的喜與憂:盈利翻番 售貨員卻斷檔--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京城老百貨的喜與憂:盈利翻番 售貨員卻斷檔

2013年01月14日09: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鐵皮暖壺頗受歡迎 攝影/本報記者 汪震龍

鐵皮暖壺頗受歡迎 攝影/本報記者 汪震龍

大方百貨最年輕的售貨員也已經40多歲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大方百貨最年輕的售貨員也已經40多歲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顧客到百貨商店挑被面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顧客到百貨商店挑被面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國貨種類最齊全 網店紛紛來批發 老百貨盈利翻番 最愁售貨員斷檔———

  “新年伊始,虎坊路百貨的經理張東玲盤算著今年店裡的進貨量。雖然老國貨的懷舊風潮興起有幾年了,但虎坊路百貨直到去年才算是往上邁了一大步,盈利比往年翻了一番。出於懷舊、收藏等不同心理,近年來雪花膏、搪瓷臉盆、鐵皮暖壺等老物件越來越受歡迎,這也讓幾家靠著老主顧“挺下來”的老百貨商店有了一線生機。

  隨著網上和街頭專賣國貨的小店日漸增多,各大劇組也紛紛大批量購買“道具”,佔有進貨渠道優勢的老百貨商店靠著“批發”逐漸翻身。虎坊路百貨、大方百貨商店、永安路百貨商場等幾個京城僅存的老百貨商店近來的月銷售額都達到了二十多萬,不過這些商店開始為“高齡”售貨員難尋“接班人”而發愁。”

  京味老百貨商店

  現在隻剩個位數

  周二的下午,前門東大街的大方百貨商店裡挺熱鬧,狹窄的過道裡、櫃台前站滿了顧客。老年人挑合適自己身材的衣物,年輕人找回憶、挑“潮物”。

  一位年輕的女士站在化妝品櫃台前挑選國貨化妝品,友誼、萬紫千紅、郁美淨、片仔?這些曾經熟悉的化妝品仍然擺在櫃台上。這位女士各個品種買了五六樣准備送人。家住東便門的鄭女士70多歲了,這次來是為了找一個別處都買不到的縫紉機零件。

  售貨員都是北京人,熱情、愛聊天,熟客來了噓長問短,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有人說嘮著嗑就把東西給賣了。這麼多年來,百貨商店一直與廠家保持合作,直接從廠家拿貨,毛利控制在20%到30%,幾十年不變。店裡的東西很少漲價。寶貝潤膚霜一塊五一袋,大瓶友誼雪花膏7塊錢一瓶。

  除了大方百貨商店,舊時在街頭巷尾的老百貨店,如今在北京城就剩下那麼幾家,虎坊路百貨、永安路百貨商場、地安門百貨……這幾家百貨商店大都賣中老年人服飾、生活用品和國貨化妝品。

  大方百貨商店經理薛紅說,現在店裡的電話經常響,有顧客詢問某件老東西有沒有的賣。店裡有一個標准,有十個人打來電話要買大方沒有的東西,售貨組長就會去找,像縫紉機零件、自行車零件這些小東西都不是指著賣錢的,為的是體現一個人情味。

  懷舊風帶來生機

  仍可能隨時倒下

  現如今,幾家老百貨商店的經理們談起老百貨頗有一副“天淡雲閑”的自如。不過往前數幾年,老百貨商店則是另一番景象,即使在懷舊風興起的時候,老百貨商店都有可能隨時“倒閉”。

  “超市新鮮時髦,地攤上的東西便宜,誰還愛來這老百貨店啊。”虎坊路百貨張東玲經理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末以后百貨公司業績慘淡,員工每個月隻有370元的基本工資,沒有業績、沒有獎金。紅極一時的大方百貨商店也沒有了原來的興旺。

  “股份制改革后特別困難,但做了二十多年了,我們所有人都不忍心放棄。”大方百貨商店經理薛紅說,29位員工自己出錢把剩下的商品買了。成了股東的售貨員出攤推銷,不論男女騎著自行車、拖著貨四處推銷勞保產品,“大家心裡都急,城管還沒收過我們的攤。”

  虎坊路百貨也面臨著幾乎一模一樣的問題,改制前店裡原來有100名員工,但改革完隻剩下了20個。虎坊路百貨最終是用聯營的形式,與旁邊的眼鏡店、文印店和空調店利益共享,艱難地維持下來。

  悄然刮起的懷舊風給僅剩的這幾家老百貨店帶來了一絲生機。張東玲說,好像這股懷舊風從2005年開始就有了苗頭。“當時附近歌舞團年輕的舞蹈演員在店裡買了幾套?綸的運動服,這群孩子穿著這身衣服去逛王府井大街,她們那身材臉蛋穿什麼都好看,就被人看見了。沒過幾天店裡就有年輕人來買海魂衫、回力鞋。”

  雖然挺住了,但隨時可能倒下。薛紅說,2007年前后,曾經有人想幫他們宣傳一下,店裡生怕可能隨時關門沒敢接受。“那時候心裡很涼,店裡破敗成這樣,可能堅持不了多久,哪還好意思去宣傳。”

  “道具”和“批發”

  渠道才是搖錢樹

  張東玲說,大概從四五年前開始,逛老百貨的年輕人才真正多了起來,逛百貨是為了尋找小時候的記憶,買東西更多的是為了收藏。從2008年開始,幾家老百貨陸續扭虧為盈。僅僅靠著這股懷舊風並沒有讓老百貨發大財,真正讓他們翻身的是他們的進貨渠道。

  在虎坊路百貨,張東玲拿出了一盒紅五角星,包裝盒上生產日期是1973年。“這些都是庫存,可以說是賣一批少一批了,但架不住庫存量大啊。”張東玲說,這樣的東西經常整盒整盒地賣出去。而憑著這些年和廠家建立的關系,即使有些貨物店裡每年的銷售量不大,廠家每年都會給留著一份訂單。

  如今,這幾家老百貨店越來越有名氣。人們逐漸意識到,原來舊時的老百貨店還在,那些老物件還有的賣。網店和南鑼鼓巷等地的一些時尚小商店也開始“跟風”售賣老國貨,沒有進貨渠道的他們大多是從這幾家老百貨進貨,一些劇組甚至干脆直接把這裡當成了道具店。

  憑著獨有的進貨渠道搞“批發”,原本勉強維持的幾家店終於能夠翻身。虎坊路百貨也扭轉了靠聯營維持效益的局面,去年5月份虎坊路百貨還進行了重新裝修,鋪了地磚,粉刷了牆,櫃台擺放得整整齊齊。張東玲說,去年盈利和往年比翻了番。最近幾個月,幾家老百貨的月銷售額都能超過20萬,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售貨員集體老化

  尋接班人成問題

  有人問,當這股懷舊風過去了,老百貨還能維持多久?但有更多人說隻要消費者有需要,老百貨店就能發展。他們給百貨店出謀劃策,希望百貨店保留一切能保留的老物件,老傳統。這些對老百貨店來說不難解決,但是現在對他們來說最大問題是員工老齡化。

  在大方百貨,最年輕的售貨員40多歲,最老的售貨員62歲,如果趕上有廠家送來十幾箱化妝品,老售貨員都搬不動,送貨小伙子隻能一個人搬。而其他幾家店的售貨員也都如此,最年輕的也是工作了二十多年。老員工都忍不住感嘆:“都這模樣了,還能堅持多久?”

  無人接替的最主要原因是工資太低,銷售業績好的情況下售貨員最高工資也就三千多。虎坊路百貨的張東玲也說:“外地人來也是為了掙錢。這麼低的工資沒人願意干,地位也不高,年輕人寧願在大商場工作,也不願意來小百貨。”幾位經理對后繼無人表示擔憂。

  “現在人手勉強夠,他們能干、熟悉商品,以后上哪去找這麼好的員工呢?”薛紅說,老百貨東西便宜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成本低,員工工資低、店面租金低。雇用年輕員工就得漲工資,那麼必然要提高商品的價格,老百貨的低價優勢又將受到挑戰。

  聽年輕人的建議,薛紅正考慮給店裡開個微博。“本來我們人手就緊張,沒有這方面的人才,還有人向我們推銷網站。但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還是不敢撒手去做,隻能踏踏實實地做好實際工作。但未來不可知,傾注了幾代人心血的老百貨不能關,如果開微博、建網站這些工作真的能夠扭轉形勢,我們也願意做。”

(來源:北京青年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