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環衛工失敗 稱“死也要死在編制裡”--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頻道滾動新聞

研究生考環衛工失敗 稱“死也要死在編制裡”

2013年01月14日11:30    來源:光明網    手機看新聞

  嚴寒中,錄取者已開始上崗,來往的行人不會探究這身工裝背后的研究生學歷

  1月4日,哈爾濱市舉行環衛系統公開招聘人員培訓結業式,448名面向全國招聘的事業編制環衛工人正式走上清掃保潔作業一線。據了解,本次公開招聘最終錄取的448名環衛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訓結束后他們將正式走上環衛工作崗位。

  而此前2012年10月中旬,哈爾濱城管局公布當時報名的結果是:457個工勤技能崗位卻引來1萬余人報名,最終繳費成功的7186人中,擁有本科學歷的2954人,佔41.11%﹔29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歷。

  “研究生當環衛工!”立刻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事業編制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高學歷的年輕人,追逐這個平時並不為多數人看重的工作?

  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為什麼出現與當初體制內人員紛紛“下海”相反的趨勢?

  大學生熱衷體制內職位會給當今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誰也不會想到這位年輕的女環衛工是研究生

  在氣溫達到零下30℃的室外,嚴曉把自己包裝得很嚴實,嫩黃色的環衛工作服,頭戴棉帽,隻露出一雙眼睛,如果不是口罩上有粉色的卡通人物,從外表幾乎看不出這是一個隻有27歲的年輕女孩。

  1月9日,是她正式工作的第三天,工作內容是從早晨8點至晚上5點清掃街面的雜物,嚴曉能夠很輕巧地把一個煙頭掃進垃圾鞘內,“這不用鍛煉,一天就能適應了。”嚴曉適應的不僅僅是工作,對於外界的各種聲音,也能夠泰然處之了,作為七名被錄取的研究生之一,她說:“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

  管理者的出乎意料

  盡管已經做好了准備,但哈爾濱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勇還是坦承:“沒想到會引起社會這麼廣泛的關注,這幾天已經記不清接待多少家媒體的記者了。”

  事實上,目前的熱鬧不過是一場按照時間序列的順延而已──在2012年9月,從哈爾濱市環衛系統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員工起,就注定了關注會是一種必然。

  10月中旬,哈爾濱城管局公布報名結果:457個工勤技能崗位卻引來1萬余人報名,最終繳費成功的7186人中,擁有本科學歷的2954人,佔41.11%﹔29人擁有統招碩士研究生學歷。

  當時就有媒體報道稱,“哈爾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設立的兩部咨詢熱線,每天都接到近千個咨詢電話。因為報名火爆,招聘單位不得不將報名時間延長一天。”

  王勇稱,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更沒想到會吸引到這麼多的高端人才,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麼多的高端人才青睞環衛工作崗位也屬正常,而且也符合“哈爾濱市環衛系統的發展”。

  王勇稱:“這次全是環衛系統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員工,是政策上的創新,哈爾濱市環衛作業隊伍文化偏低、年齡偏大、技術崗位作業人員不足都是現實問題,按照市裡的相關要求,我們要盡快建設一支年輕化、技能化、專業化的環衛隊伍。”

  不過,王勇也清楚,457個崗位能夠吸引來萬余人報名,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新進人員均按照財政補助事業單位工勤人員管理,使用事業編制﹔工資及社會保險等均按現行事業單位工勤崗位標准執行,對新進的外地人員可落為哈爾濱市城區戶口。”

  “事業單位”是指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的組織,有著典型的計劃經濟時代特征:政府直接組織、管理與投入,也能最大程度保証政府意志的實施。

  不僅如此,對於眾多報名人來說,如果能順利考入,在工作三年后,如果管理崗位出現空缺,將有可能調整到管理崗位,這是更大的誘惑。畢業於哈爾濱當地一所名校的本科生姜丹就告訴記者:“那樣的話,我就可以從科員開始做起,然后副科,到了一定的級別后,就可以自然轉為公務員。”已經連續4年折戟國考的她,認為這是自己改變命運的最后一次機會。

  穩定,還是穩定

  盡管已經上崗,但這批新員工還不知道月薪是多少,“領導也沒說過。”但能拿到手的並不會太多,吳慧敏是道裡區清潔大隊的隊長,手下管理著2000余名環衛工人,“我現在的工資標准也就是事業單位裡的科級,如果按照當初說這些新進人員薪金按照事業工勤人員標准,除去各種保險后,發到手裡的應該是1500元左右。”

  這與姜丹自己估計的差不多,在成為環衛工人之前,姜丹是當地一培訓機構的老師,月薪將近4000元,至少2000元的落差並沒有讓姜丹感到意外:“報名之前就估計會是這些收入,以前工作的薪水雖然比現在的高,但是沒有安全感,說不定哪天工作就沒了,我馬上就要結婚了,然后面對就是生育問題,現在進入到事業單位就很有穩定感了。”穩定,也是姜丹的父母力促她報名的最大高頻詞。

  這幾天下班,姜丹會到網上瀏覽公眾的評價:“什麼樣的聲音我都能接受,像我們這些80后其實有很強的承受力。”

  記者採訪到的諸多新進員工都表現出對網上爭議的豁達,只是在涉及到理想的話題時才有不同意見。

  性格開朗的張冉看到網上有人說“為了穩定而放棄理想”,就想發帖回應,后來想想還是算了,沒有回應的原因是:“萬余人報名,7000多人考試,這麼大的競爭之下我才獲得這個職位,那麼我的言行就是代表了環衛部門,如果哪句話說的不對或者引起誤解,再來個‘人肉’什麼的,我的工作可能就沒了。”

  張冉堅持認為,追求穩定與放棄理想沒有關聯,“理想不是一個永恆的詞匯,因為隨著每個人的成長以及所處的不同階段,理想是會發生變化的,比如我大學畢業時,我的理想是要成為一名空姐,所以在各個方面去完善自己,比如英語口語,比如禮儀培訓,但就是因為打字太慢,怎麼練都不行,最后也沒當上空姐。”

  隨后,張冉成了一名政府雇員,在那個階段裡,張冉的理想是能夠進入到體制內,所以,盡管自己的日常工作很繁忙,但還是擠出時間備考。在准備考試的兩個月裡,張冉幾乎取消了如看電影、和朋友逛街、K歌等所有需要時間的娛樂。

  “我現在的理想就是好好工作,將來如果有機會,能夠調整到管理崗位。”張冉說,“但這並不是我的一切,我現在還沒有男朋友,如果將來必須要嫁到南方去,我就會舍棄現在的,難道我這是為了穩定而失去理想了嗎?”

  在正式上崗之前,這些人進行了為期5天的集中培訓,姜丹說,大家聚在一起的時候,沒有對各自的學歷以及未來規劃做更多討論,“因為都知道有29名研究生報考,但最后隻錄取了7個,都好奇,22個研究生為什麼沒有被錄取?”

  事業編制的魔力

  王勇說,這次招考要通過筆試和面試兩個階段,22個研究生裡既有倒在筆試上的,也有在面試沒有獲得認可的,主要原因是“對環衛工作的認識不夠”。

  研究生專業是教育的王洋就是22個研究生之一,他目前在一家傳媒機構工作,當聽到同事們廣泛議論“研究生當環衛工”時,王洋保持沉默。

  王洋認為考試的題太難了:“筆試總分是200分,50分的內容是關於社會和諧、公德等方面的,這部分知識可以通過看馬哲、鄧論等書籍,但剩余的150分包羅萬象,而且在招考時就說,考試不指定教材,不指定范圍,原則上掌握清掃員具備的知識。”

  王洋至今記得考試的幾個題目,有道題問:清掃機車旋轉的掃帚是向內旋轉還是向外旋轉?還有的題問:遇到積水時,是用笤帚處理快還是用撮子快?

  “類似這樣的題還有很多,而且除了環衛方面的問題,還有交通法規、交通信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考題,太龐雜了。”王洋能准確回憶的兩道題,他都答錯了,以至於現在看到清掃機車,王洋會停下來觀察,旋轉的笤帚果然是向內旋轉的。而處理積水時,掃帚的效率要優於撮子。

  不過,王洋還是獲得了面試的機會,面試隻有12分鐘,7名考官和3名計分人員,“雖然面試無數次,但說不緊張還是假的,尤其是看一個個人進去,一個個又面無表情地出來。進去面試的時候,不讓報名,考官直接提問,就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做好環衛工人是不是隻要體力好就行?這肯定要回答不是,但接下來需要考生進行闡述,我不大記得當時是怎麼說的,因為感覺不好,以至於第二個問題都沒印象了。不過,我看到7名考官每人在一張白紙上打分,然后交給計分人員計算。無論是筆試還是面試,整個過程是公平的,我這次沒考上是自身的原因。”

  王洋熱衷體制內的身份不僅僅是追求穩定,“我老家是省內的一個農村,現在都沒有直達的火車,而是要坐7個小時的客運,雖然我現在是學校的集體戶口,但打工的地方都沒辦法把我落到城市戶口,戶口的差異帶來的是諸如就業、福利、教育等一系列社會保障的不同,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編制裡。”雖然面帶笑容,但王洋說得並不輕鬆。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