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泡沫如何吹高
“限價”的主角是白酒價格。很多人想弄明白,白酒價格是怎麼漲上去的,這種糧食釀造的液體為啥那麼值錢,現在為何跌了?
杜康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徐振江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中國1988年后放開物價管制,茅台價格當年就由30多元漲到140元,此后白酒全線逐年上漲。1999年到2009年是白酒的“黃金十年”,隨著經濟增長,人們對白酒消費變多,酒價提升,大部分酒廠以每年業績增長40%~50%的勢頭前進。最近一輪明顯的漲價是從2009年開始,以茅台、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郎酒等名酒為代表,每年的消費旺季前開始漲價,特別是中秋節和春節期間,由此帶動整個行業價格的高位運行。
徐振江說,在這一輪發展中,茅台酒從消費品變成奢侈品,五糧液也跟上了這一波。“為什麼一個白酒企業漲價,有很多白酒企業跟著漲?利潤還是其次,主要是為了保住行業地位,比如說國窖1573漲價到2000元,五糧液還敢維持1000元嗎?那豈不是自掉身價?回頭高端宴請,誰會用掉價的酒?”
在徐看來,用於消費的白酒,越來越變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為了身份,必須固定在某個價位,讓自己處於某個圈子。”這種理念對行業居后者也有好處,“茅台、五糧液的價格上去了,騰出來一段缺口,給郎酒、洋河等品牌創造了空間。”
哪些人的圈子和面子,拉動了白酒市場?
熟悉白酒營銷的品牌專家李光斗表示,有酒企稱三公消費所佔的比重甚微,甚至不超過營收的5%。但是“幾乎所有從事營銷、銷售的人員都知道,……中國高端白酒對三公消費高度依賴。”在他看來,這是看似成熟的中國白酒產業鏈條脆弱的顯現。”
作一個比較或可旁証:公開“三公”經費曾被看作是給白酒降溫的政策,但收效甚微,有評論指出,“這一制度缺少強制性和規范性,唬不住喝酒的人”﹔但當《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逐條寫明,接待工作不安排宴請、不喝酒之后,白酒類股票一夜慘綠,市場風聲鶴唳。在行業網站上,甚至有人開始思考“白酒行業有沒有未來”。
在一瓶白酒的價格裡,“品牌”或“面子”因素佔了多少?
徐振江說,現在的白酒營銷,一般都是採取“倒推法”決定酒的成本:比如先定好推出一款市場價為198元的白酒,算好二級批發商的利潤,一級代理商的利潤,廠家約拿30%的利潤,再決定這款酒水用什麼品質的,包裝多少成本。 “想想很奇怪,如果一款酒成本是100元,隻賺20%的利潤買120元的話,渠道不會替酒廠推廣,高端消費者也不認可。可能200元和300元的酒品質相差不大,但價格能夠代表招待方的誠意大小。”
看不見、摸不著的“誠意”帶來了高額利潤,白酒流通的每個環節都有油水:超市裡白酒“上架費”是最高的,店鋪裡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展示費”,廣告更是必不可少。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鵬大1月12日在微博上抱怨,“電視晚間新聞后的10分鐘完全播發廣告”,他挨個數了其中的白酒廣告,足“有16種之多”,“有的還重播兩三次,請問還有哪種酒漏了?”
貴州茅台最近一次有公告可查的提價顯示,500ml的53度飛天茅台酒出廠價為從619元/瓶上漲到700多元,而其標准零售價為1880元,出廠后渠道的費用接近酒價的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