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運營的近180座機場中,70%虧損,江蘇13個省轄市9座機場有7個“吃不飽”。記者深入調查發現,江蘇不少地市規定所屬各部門、各單位每年包機出行的次數,甚至出台文件強迫下屬單位包機出國出境考察,為機場“輸血”。(1月21日《光明日報》)
機場“貧血”,主要緣於“吃不飽”,政府部門不及時總結教訓,制定科學決策解決問題,卻“另辟捷徑”出台文件,強迫下屬單位包機出國考察,表面上看是為機場“輸血”,實際上卻很有可能因病急亂投醫,使“輸血”變成“敗血”。
機場的建設,需要充分考慮當地消費水平、旅客吞吐量、周邊車程等眾多因素,絕不能想建就建。現實的情形卻是,許多機場都是地方政府盲目跟風建設,導致供需嚴重失調。
建設一座機場往往要花費巨額資金,這些錢都是出自於廣大納稅人之手。機場虧損后,政府部門強迫下屬單位包機出國,各種公務考察費用加起來是一筆天文數字,這些錢還是得由納稅人“買單”。如此問題就出現了,既然不論是建設機場,還是為機場“輸血”,都是納稅人的付出,政府部門卻自始至終沒征求納稅人是否同意,一紙政令就一錘定音,這與“執政為民”的政府職能明顯背道而馳。此外,以文件形式規定各部門、各單位每年包機出行的次數,將出國考察當作一項“硬指標”,這不僅有違中央三令五申嚴控“三公消費”的指示精神,還有可能縱容出國考察,助長公務消費腐敗等不良風氣的形成。
由此可見,採取“強迫包機”的方法對機場“輸血”,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機場“貧血”必須找准病因對症下藥,“強迫包機”隻能緩解一時“血荒”,卻有可能導致“敗血”。
筆者認為,有必要將機場建設納入民生工程范疇,對機場建設、資金投入、收支情況等進行全程監控,並公之於眾,讓公眾對機場運行擁有知情權。其次,有必要對機場建設建立評估、追責機制,機場建設前必須先進行科學論証,並充分征求公眾意見,嚴控機場數量,對於盲目建設機場並出現虧損的責任人進行嚴厲追責,從根源上杜絕機場“貧血”現象的發生。(林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