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調查傳遞積極信號
2012年,在出口形勢嚴峻、國外需求銳減、內需拉動乏力的環境下,一些制造企業倍感日子艱難,甚至有中小企業感慨“難過甚至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不過,國內大部分制造企業判斷,2013年的外貿形勢將“趨於溫暖”。
海關總署發布的2013年1月出口企業的網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出口經理人指數為37.5,連續第2個月環比提升﹔反映新增訂單金額同比減少的企業比例也較上月縮小5.1個百分點,27%的企業反映新增訂單金額增加,25.6%的企業新增訂單金額不變﹔對未來2-3個月出口持悲觀情緒的企業比例降至四成,24%的企業表示“樂觀”。上述一系列數據表明,一季度我國外貿出口相對樂觀。
無獨有偶,GMC制造商聯盟最新發布的調查報告表明,超過六成的受訪企業認為2013年企業出口會有所增加,30%的企業認為基本持平,認為有所下降的企業僅8.4%。
一達通珠三角中小外貿指數也顯示,海外主流市場需求最困難的時期已過。中小企業如能獲得少許金融杠杆支持,出口增加或將遠超想象,外貿盈余將大幅提升。
“盡管去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出口恢復、PMI持續回升,四季度消費者信心企穩回升等顯示出積極的信號。”尼爾森大中華區總裁嚴旋表示,2013年,中國經濟在各項政策的拉動下將平穩增長。
外貿大省紛紛下調目標
不可否認,出口成本壓力仍然是企業的心頭大患。調查結果顯示,70.5%的企業反映出口綜合成本同比增加,較上月擴大0.4個百分點。
“出口企業內部要面對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附加值不高等因素﹔外部又缺少訂單,內外因素交織在一起。”上海出口商品協會會長馮鄭州總結,“可以說中國外貿已經進入中低速增長階段,過去延續多年的兩位數的年增長恐難以為繼。因此,今年的外貿預期應該調低一些,當然6%-8%的增長還是需要的。”
鑒於企業壓力仍然不小,外貿形勢難以樂觀,廣東、江蘇、福建、山東等幾個出口大省今年集體大幅調降了外貿增長目標,相比去年初制定的8%至10%的目標,今年目標普遍定在5%以上。
商務部也不敢掉以輕心,寧可把目標訂得保守一些,表示爭取保持全國外貿增速與GDP的增速大體上同步增長,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國際貿易的份額。分析人士稱,鑒於今年GDP增速可能為8%左右,意味著這或許也是今年的外貿增長目標。
在一達通副總經理肖鋒看來,調低外貿增長率不代表輕視外貿發展,而是將重心更多轉向外貿發展方式,並提升“中國服務”在外貿價值鏈中的收益比例,改變長期以來外貿盈余依賴制造業貢獻的局面。“首先是相配套的金融、物流、渠道、品牌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其次是產業升級和開辟新興市場,這些領域的‘吸金’空間巨大。”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