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留給世界的印象從來都不是抽象的,它往往建立在一些非常具體的事物上,比如我們輸出的物質類、精神類產品,甚至包括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言談舉止。
中國人海外搶購奶粉快釀成國際性事件了。有媒體報道,由於中國人大量採購德國奶粉,導致德國的媽媽們望著超市被掃蕩一空的櫃台隻能望洋興嘆。因此,為了德國嬰兒有奶吃,有德國奶企宣布:本公司隻給德國人生產奶粉。言外之意,他們的產品不再賣給中國人。
而此前,新西蘭、澳大利亞已經採取措施,限制中國人採購奶粉﹔春節前幾天,有報道稱香港也擬限定陸客在香港購買奶粉最多兩桶,而且還有可能將游客免費攜帶行李的重量下調,以此來提高陸客到香港購物的成本。
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到海外購買嬰兒奶粉不是圖便宜,而是對國內奶業在經歷“大頭娃娃”事件和三聚氰胺事件以后的失望。所以,海外限制中國人購買奶粉的舉措,首先該臉紅的是中國奶業。
一個可以把神舟送上天,把蛟龍送下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生產的嬰兒奶粉卻不能讓本國的媽媽們放心,使她們舍近求遠地到海外去為下一代找奶吃,這是多麼令人深思的事情。今天,德國企業宣布的隻給德國人生產奶粉也許只是一種“歧視”,有朝一日海外的奶企們調整了生產和市場策略,不再“歧視”中國人,而是開始更大規模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國內的奶企面臨的可能就不再是讓人失望這麼簡單。
第二個該臉紅的是我們的監管體系。
如果說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確是企業技不如人所致也就罷了,現實的怪異是,在國內信譽不高的食品企業,他們的出口產品卻照樣能被挑剔的美國人、歐洲人、日本人吃進胃裡。不是外國人的胃沒我們金貴,而是我們這些食品企業出口產品的標准遠遠高於國內,是完全可以讓人放心的。
這就說明,不是我們的企業不能生產出高標准的食品,而是他們可以不這樣做。
其中道理也很簡單,由於國外食品監管比較嚴,一旦產品質量出問題,后果很嚴重。所以我們的出口企業,成本再高也得達標。而中國的監管機構比較而言就總是那麼有彈性,甚至讓企業可以找到許多“變通”之法,用更節約成本的辦法來“搞定”。所以,國內食品安全的被犧牲,監管機構脫不了干系。特別是在一些企業連起碼的道德底線都沒有建立的時候,監管機制不完善,更加影響了國人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任,加速把他們推向海外。
最后,該臉紅的還有我們全體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留給世界的印象從來都不是抽象的,它往往建立在一些非常具體的事物上,比如我們輸出的物質類、精神類產品,甚至包括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言談舉止。所以,國人海外到處搶購奶粉,無奈之外,也會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