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首倡“家庭農場”,華西都市報記者全景呈現“家庭農場”前景
郫縣村民周世亮,去年開始當上了職業農場主,一年下來種地純收入超過30萬元。
華西都市報記者調查了解到,目前我省已經有不少准“家庭農場”。其中僅郫縣,就有周世亮家這種准農場300余戶。當上職業農場主的田園夢,離我們也許並不遠。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農戶承包的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流轉。“家庭農場”概念一提出,立即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我們是否可以像國外一樣在農村購買一些土地,擁有自己的庄園?
日前,華西都市報記者調查了解到,早在2010年,成都周邊就已經陸續出現了准“家庭農場”的農業生產模式。一些會種菜、懂銷售的農場主,年純利潤在30萬以上。
有賺
全家總動員“菜園司令”年賺30萬
對於39歲的郫縣安德鎮村民周世亮來說,春節只是一個概念。因為今年春節的每一天,他和家人都在22畝蔬菜大棚內度過。
“地裡的菜每天都在長,春節一斤菜比平日好賣近一元,哪個還舍得過節呢?”昨日上午,指著大棚內綠油油的空心菜,周世亮說。
由於是鎮裡少有的農業專業職高畢業生,周世亮長期以來都是當地種菜大戶。2011年底,經過安德鎮政府的幫助,周世亮在泉水村流轉了22畝菜地,建起蔬菜大棚,專心致志當起“菜園司令”。
由於種菜規模比以往一畝二分田一下大了十幾倍,為了打理好自己的農場,周家幾乎是全家出動。周世亮的妻子負責銷售環節、他的妻弟專注原料和雇工管理,而他本人則統管農場發展的大局。
“包土地、修大棚、買種苗、雇幫工,我前前后后投入了近80萬元。”周世亮說,幾乎每天他都要跑到蔬菜市場,查看當天蔬菜價格。由於蔬菜直接對口銷售到二級農貿批發市場,省去菜販的流通環節,周家大棚內的每斤蔬菜,可比普通菜農多賺1到2元錢。
不要小看這點錢,因為每年周家菜地可連番生產三季,每一季畝產就達6000余斤。正式利用這種優勢,在去年周家大棚蔬菜啟動的頭一年,他家就靠種菜純賺了30多萬元。
最近,周世亮又包下了緊鄰大棚的另外40余畝土地,准備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有虧
難享惠農政策“韭黃王”年虧50萬
但起步階段的“家庭農場”,並不是每一戶的發展,都能像周世亮一家那樣一帆風順。
郫縣唐元鎮“家佳樂農場”的農場主楊宗智,如今就有點懷疑,自己放棄經營多年的養雞場,轉而承包土地種菜的舉動是否明智。
從2010年著手轉行至今,楊宗智已在當地流轉了120余畝土地,建起了成片的鋼化大棚,專門從事韭黃生產。楊宗智說,之所以當時選中做韭黃生意,就是看中了其高價格的優勢。農場韭黃的菜地價平均6.5元,進入成都市場后最高能賣10元一斤。
但楊宗智沒有想到的是,農業生產還藏有太多難以預計的自然風險。
去年他家的農場便連連受災:排水溝渠沒有建好,去年夏季的大雨將他的基地淹了一大半。今年年初的降霜,又壓壞了棚膜,不少菜苗慘遭凍死。連串打擊下,楊宗智一年就虧了近50萬元。
“我已經49歲了,第二次創業花光了我的所有財產。”楊宗智說,除了受到自然災害,目前家庭農場的身份也讓他很尷尬。
國家對農業有不少優惠政策。但這類優惠政策多針對集體合作社、大型農業公司,少惠及他這種私人家庭農場。
“種植補貼、貸款優惠等,我們都沒有在內。”身份的困境,曾讓楊宗智心生退意。
但楊宗智說,他相信中央一號文件出台后,緊接著地方也應該會出台一系列針對“家庭農場”的扶持政策。加上受災后得到的經驗教訓,他認為自己的農場會走上正軌。解讀郫縣有300個家庭農場
按農業部專家之前的提法,“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農業勞動力,產地規模在20畝到200畝左右,從事規模化、專業化農業生產的農戶。
郫縣農發局負責人介紹,按照這一標准,郫縣一地就有“家庭農場”300余戶,總面積超過萬畝。“成都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家庭農場’起步較早。但我省其他地方,這一新興生產模式仍只是起步摸索階段。”省農業廳農經總站副站長李丹說,中央一號文件出台后,我省農業部門也將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讓“家庭農場”能夠得以更好發展。幫問
城裡人想當農場主有三大壁壘
中央一號文件首提“家庭農場”,在微博上引發了熱議。不少城市居民致電華西傳媒呼叫中心96111詢問,中央提倡發展“家庭農場”,是不是意味著城裡人也可以當一回“農場主”?我省農業部門相關人士表示,城裡人下鄉辦農場仍有不少的壁壘:
首先,城市居民在土地流轉,即土地使用權轉讓上有限制。
同時,城市居民遠離農業生產,沒有相應種植技術,缺乏農產品銷售渠道。
再有就是農村居民辦起家庭農場,家庭成員就是務農勞動力。而城裡人需要雇工來從事生產,人工費將增加成本。
農業專家指出,城市居民可以通過資金入股農業合作社、參與農業經營管理等方式,涉足“家庭農場”。記者 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