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負債高達22億美元,曾經全球發行量最大的雜志美國《讀者文摘》正式申請破產保護。四年來,這家以優質文章著稱的“百年老店”兩度申請破產,近幾年歐美報業不斷傳出老牌報業倒閉新聞,再次引發有關“報紙將死”的爭論。
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紐約市西區的格林威治村,華萊士夫婦在一家地下酒吧的房間裡創辦了《讀者文摘》。1922年,這本從其他雜志收集文章,並作摘要后匯集成的書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上世紀70年代,《讀者文摘》曾經擁有1700萬發行量,以19種語言在世界60多個國家發行,風頭之勁,一時無二。
然而,時過境遷,在與日俱增的競爭壓力下,這本已有近百年歷史的雜志日漸式微,2009年8月,《讀者文摘》第一次申請破產保護,通過減債協議成功削減大量債務。四年后的今天,《讀者文摘》再次面臨運營難關。
英國報業研究專著《報紙突圍》的作者、和訊財經傳播事業部總經理王正鵬認為,《讀者文摘》兩度申請破產的客觀原因是互聯網的沖擊:
王正鵬:1994年,yahoo這樣的網站出現時,它的命運轉折已經開始了。Yahoo就是一個互聯網文摘,新聞門戶就是互聯網文摘。
但《讀者文摘》的窘境也有其自身原因。王正鵬說,《讀者文摘》嚴格遵照傳統的精英勞作方式,反倒成了商業模式的阻礙。
王正鵬:忘記了商業模式,美國新聞專業主義以極高的人力成本作為支撐。《讀者文摘》比較重視品位,投入人力很大。即使這次不破產,它也不會撐太長的時間。
據統計,2009年以來美國已有六家報業出版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讀者文摘》申請破產再次引發輿論對“紙媒已死”的討論。北京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系教授展江認為,這個趨勢已不可避免。
展江:紙媒的衰敗是不可避免的,這只是一個新的例証而已。德國去年也關了幾家報紙﹔中等以上水平的國家,紙媒都遇到了很大危機。中國紙媒的衰落也是必然的,只是時間要比歐美,特別是美國稍晚,大概晚五年。
但王正鵬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紙媒只是發展速度變慢了。但“慢”有慢的生存之道:
王正鵬:變慢的媒體不能奢求成為大眾媒體,要往后退,成為小眾媒體。比如,話劇過去打不過電影,但話劇票比電影票貴﹔雜志和書的生存狀態比報紙好,因為他們知道要做碎片、小眾。
除了小眾化,還有數字化。例如,2012年紐約時報的數字化收入已超過整體收入20%,通過新聞拆分收費模式令人嘆為觀止。王正鵬分析,可以拯救紙媒的還有一些可遇不可求的機遇,比如,一個新生載體或平台出現:
王正鵬:比如廣播電台,1930年是大眾媒體,影響了全世界。最后它和汽車聯系在一起時,在一個小眾市場重新復活。實際上,很多媒體都是這樣。(記者王思遠)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