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貨幣戰”成為國際輿論的高頻詞匯。盡管眾說紛紜,看法不一,但這一詞匯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影響著全球貨幣格局,考驗著世界經濟合作。(《半月談》2013年第3期)
貨幣競爭愈演愈烈
印度央行1月29日宣布下調本國銀行存貸款基准利率,這是印度9個月來首次降息。此舉被一些市場人士解讀為當前全球貨幣戰場上的最新行動。
而使貨幣戰一詞獲得國際高度關注的事件,是日本政府的“雷人”行動。
2012年底上台的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以抗通縮、求增長為核心目標,力壓本國央行採取更大力度的貨幣寬鬆政策。今年1月,日本出台了緊急經濟對策。除了財政上推出總額逾20萬億日元(約2287億美元)的刺激經濟計劃外,日本央行還把通脹目標上調到2%,並宣布無限量國債購買計劃。安倍設定了拯救經濟的量化指標,包括壓低匯率、使名義GDP增長3%等。在債務如山的情況下,日本要實現上述目標,意味著大規模的貨幣刺激,直接表現就是使日元貶值。
在1月27日結束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等政要都對日本的做法表示擔憂。英國更是直白地表示不滿,該國《金融時報》連續數日刊登文章,批判日本的“自私”行徑。
面對指責,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並不服氣。他反駁稱,是西方國家沒能履行2009年二十國集團有關放棄競爭性貶值的承諾。2012年下半年,歐洲央行推出“不封頂”的新購債計劃,這項政策被一些經濟學家解讀為助歐元貶值的“狠招”。隨后不久,美聯儲在9月份推出第三輪量化寬鬆政策(QE3),並在12月初再推QE4。美聯儲還調整核心政策參考數據,將通脹率的“紅線”從以往的2%提高到2.5%。
發達國家一輪接一輪地推出寬鬆貨幣政策,其目標無非是促增長和助減債。歷史已經表明,當一國債務沉重到難以擺脫時,該國貨幣政策往往表現在對內刺激通脹,對外貨幣貶值。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一次國會聽証會上曾坦言,寬鬆的貨幣政策有助於美國減輕債務壓力。美國奧本海默貨幣基金投資組合管理人阿萊西奧-德朗基斯認為,從2010年8月美聯儲啟動QE2之后,全球就已經處在貨幣戰爭之中了,現在戰爭還將繼續下去。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1月26日在達沃斯參加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對美日英和其他國家央行的印鈔舉措感到擔憂。易綱說,發達國家的量化寬鬆為金融市場帶來不確定性。當前全球流動性過量,競爭性貶值顯然是其中一部分。
亟須各國加強協調
當前形勢是否可以定義為貨幣戰,見仁見智。但經濟大國爭先恐后的貨幣貶值舉動,的確反映了不佳的世界經濟形勢,影響了國際貨幣格局,亟須各國加強協調。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不久前說,本輪源於發達經濟體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傳統的危機應對政策失靈,全球競爭性貨幣貶值無可避免,最近半年多來的情況便是明証。
從供需關系分析,經濟復蘇關鍵看市場需求。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場是全球性的,對市場的爭奪也是全球性的,而貨幣貶值能在短期內幫助一國爭奪市場。面對長期萎靡而且不均衡的全球經濟復蘇局面,很多國家都可能採取措施壓低本國貨幣的價值以便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貨幣和匯率手段由此成為國際貿易中的利器。
日本的舉措被認為可能是在“玩火”。出於自保,亞洲國家貨幣可能出現競爭性貶值,例如韓國、泰國、菲律賓等可能都會被迫卷入貨幣戰。近年來,國際上有“競爭最低點”之說,指的就是一旦出現貨幣戰,各國都會競貶以成為最低一名。
如果出現這樣的情形,后果難以預料。正如易綱所言,如果每個國家都想通過QE或者超級QE貶值,那最終將針對哪種貨幣來貶呢?
面對當前的形勢,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近日呼吁:“全球化讓所有國家變得更加相互依賴,因此必須有更多的全球合作。”確如此言,貨幣戰對世界經濟構成了巨大挑戰,各國應加強政策協調,防止二戰前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重演。(記者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