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2013年2月22日電(記者 王若宇 董志雯) 據國家質檢總局最近抽檢信息顯示,可口可樂飲料(上海)有限公司(下簡稱“可口可樂公司”)進口自美國的濃縮果蔬汁,因違規使用化學物質檸檬酸而被銷毀。這類產品的生產商標注為GNT INTERNATIONAL B.V.,另一批由可口可樂台灣生產的爽健美茶因未提供所需証書被退貨。
21日,可口可樂公司回應稱,此次所涉及的兩項產品均為公司用於產品研發的實驗樣品,不涉及可口可樂在中國生產銷售的任何飲料產品。
可口可樂公司表示,進口自美國的5公斤濃縮蔬果汁樣品,在海關申報時因商品標簽名稱不准確,隨即由供應商申請就地銷毀並重新發貨,進口自台灣的2箱爽健美茶均為合格產品,但因報關文件不符合要求被退回。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可口可樂不“可樂”
近年來,可口可樂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在2012年就發生3起。2012年4月,可口可樂山西公司有員工爆料稱,因管道改造,致使消毒用的含氯處理水混入公司9個批次的可樂產品中﹔5月,可口可樂珠海公司從韓國進口的115.2噸砂糖因菌落總數超標被退貨﹔6月,可口可樂公司一直添加的焦糖色素中被發現含有致癌物質4-甲基咪唑。
誕生於1886年的可口可樂,發展百余年來在全球擁有了數億消費者,成為“世界飲料之王”。如今,這個“不倒”品牌卻問題頻出。近兩年,接連曝出“焦糖色致癌風波”、“殺菌劑風波”、“美汁源中毒致死事件”、“零度可樂原液被指防腐劑超標”、“雪碧汞中毒事件”等事故。
碳酸飲料增長受阻 發展遭遇本土化陣痛
受到食品安全問題的影響,碳酸飲料公司在過去幾年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根據兩大碳酸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公司早前發布的財報顯示,2012年兩家公司的全球業績同比下滑,均表現不佳。
去年底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公布的2012年我國飲料行業一至三季度運行狀況分析報告中顯示,截至2012年9月末,飲用水、碳酸飲料、茶飲料、涼茶、果汁、功能飲料分別佔據了我國飲料業25.7%、21.9%、16.4%、7.2%、22.2%和6.6%的銷量份額。
從統計局這個比例可見,碳酸飲料已落后於飲用水25.7%以及果汁品類22.2%。而在2000年巔峰時期,碳酸飲料在國內市場份額佔比曾達到36%。
在業內看來,諸如可口可樂公司頻發的“事故”背后也是碳酸飲料公司面臨眾多挑戰之一。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指出,目前影響碳酸飲料在華發展的重要原因是消費者的“不買單”。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健康的關注度提高,更傾向於選用果汁、涼茶、茶飲料等代替含有較高糖分和咖啡因成分的碳酸飲料。
“此外,可口可樂在開發符合中國消費者口味和健康理念的產品上,不如一些本土公司。這也是可口可樂本土化遭遇的陣痛。”食品行業研究員、財經評論員余藎向記者坦言,“在面臨康師傅、娃哈哈等本土企業的強勢崛起中,可口可樂公司近年僅在果汁類飲料有一些較大動作,並無其他亮眼的創新之舉。”
記者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目前可口可樂公司在中國地區共有20個飲料品類,其中碳酸飲料有4種,包括可口可樂、雪碧、芬達、健怡可樂,而剩下的16類都是非碳酸飲料。
2004年,可口可樂將美汁源果粒橙產品引入中國市場﹔2008年,可口可樂希望以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被中國商務部否決﹔2009年可口可樂又陸續在“美汁源”的平台下推出了C粒檸檬、爽粒葡萄等果汁飲料產品。2012年,可口可樂公司還曾宣布,將在2012年至2017年之間在中國投資70億元美元。
從市場影響力來看,除了果粒橙系列,可口可樂公司很難拿出強有力的產品。而很多本土企業卻在選擇布局更多的細分飲料品種。統一、康師傅、娃哈哈等分別推出了冰糖雪梨、蜂蜜柚子等受本土歡迎的飲品,而可口可樂公司由於對中國飲食文化的不夠了解,一直很難推出適合中國人口味的細分產品。
余藎告訴記者,在茶飲料的市場競爭中,可口可樂公司也同樣遭遇挫折。2008年可口可樂與雀巢聯手增設子品牌“原葉茶”,推出原葉綠茶系列,希望專攻中國主流茶飲料市場。但合作在不久后終止,可口可樂公司錯失了茶飲料發展的良好契機。
在發展很快的功能飲料與健康型飲料上,另一位業內營銷專家向記者表示,目前做得最好的要數幾家涼茶品牌,參與者不少為藥企巨頭,但可口可樂公司在這個領域幾乎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