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在國際上被認為是僅次於販毒的第二大公害。近來,歐洲的“馬肉丑聞”、“魚肉造假”等新聞讓全球驚愕,相關企業的信譽一落千丈,其造假行為將使其付出慘痛代價。
我國也要舉一反三,引以為戒。因為在我國,制假售假非常普遍,已成為社會一大毒瘤,尤其是與民眾衣食住行相關的消費品,由於消費數量巨大,假冒偽劣現象更為突出。
童叟無欺,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備受推崇的傳統美德。而今天,這一美德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於經濟利益的驅動,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等原因,一些地方對坑蒙拐騙、制假售假企業的監管、打擊乏力,致使假冒偽劣商品盛行。
溫家寶總理曾在一次座談會上說,“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2—2013》顯示,人們對商業、企業信任度最低,官民、警民、醫患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程度也在進一步加深。在誠信缺失的社會中,人們不信任陌生人,人與人之間關系冷淡,除了自己的事,對別人的任何事漠不關心。
企業誠信缺失,危害嚴重:
——削弱企業的競爭力,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危害經濟社會的發展。信譽是企業的無形資產,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即使是知名品牌,一旦失去信用,也將被市場無情淘汰。三鹿奶粉事件就是最好的明証。企業誠信缺失給我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十分驚人。據商務部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
——擾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阻礙市場化進程。法制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而誠信的缺失,一方面造成交易主體不被對方信任,限制交易主體自身發展,另一方面為防范交易風險,被迫增加交易成本。一個國家的市場化程度如何,與這個國家的誠信度直接相關。隻有誠信作為一種經濟資本最大程度參與經濟運作,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才能建立、健全。
——加劇社會道德風險,助長社會分配不公,影響社會穩定。在社會生活中,不講誠信的行為具有很強的負面誘導作用,特別是當一種失信行為未受到處罰反而獲利時,就會起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示范效應,對社會道德體系形成強大沖擊。一些人靠造假暴富,加劇了社會財富分配不公,導致群眾對社會和政府失去信任。
——敗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造假猖獗必會滋生大量的行賄受賄、官商勾結、權力尋租等腐敗現象,敗壞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
誠信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