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發展紀實--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管委會熱烈祝賀全國兩會勝利召開 

青島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發展紀實

張 陽  王桂英

2013年03月13日07: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2012年11月6日,在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國務院正式批復青島保稅港區為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結束了山東省長達十八年沒有整車進口的歷史,實現了青島市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大政策突破。

  2013年1月,青島市委、市政府規劃局西海岸經濟新區,將保稅港區行政管轄范圍擴大至65.73平方公裡,實現了由單純政策功能區向綜合經濟區的跨越轉型,特殊功能政策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經過20年時間的建設發展,青島保稅港區的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經濟質量不斷提升,帶動作用持續放大,已由昔日的鹽鹼荒灘演變成輻射環渤海、服務沿黃流域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外向型經濟新區,成為山東省投資強度最密集的區域。累計吸引4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0多家企業投資興業,世界500強企業38家,被海關總署譽為“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的一面旗幟”,為向自由貿易港區方向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青島保稅港區於2008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是全國唯一一家按照“功能整合、政策疊加”要求,以現有的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整合臨近港口轉型升級形成的保稅港區,規劃面積9.72平方公裡。

  保稅港區的成功獲批來之不易,回顧保稅港區的發展歷程,可以從中一窺青島保稅港區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厲兵秣馬、創新發展的奮斗軌跡。

  位卑未敢忘憂國

  1992年11月19日,青島保稅區獲批設立,規劃面積2.5平方公裡。創辦初期,青島保稅區建設投資熱情高漲,但后期受體制機制等因素影響,從1995年開始,逐步走上了發展的慢車道。到1999年底,已設立7年的青島保稅區各項經濟指標落到全國15個保稅區末位,被稱為荒廢了土地、荒廢了功能、荒廢了政策的“三荒區”,社會也戲稱“保稅區內長青草,牛羊吃得飽,廠房蓋半邊,企業往外跑”,面臨著被國家取締摘牌的尷尬境地。

  1999年底青島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決定:保稅區實行新的管理體制,獨立運作。面對七年徘徊停滯的土地,擺在保稅區管委會面前的是一條從零開始的歷程,一條荊棘密布卻又必須前行的路。青島保稅區率先理順體制、理順關系、理順思路、理順情緒,確定“一年打基礎、樹形象,二年有突破,三年跨入全國先進保稅區行列”的工作目標,自力更生,開拓奮進,拉開了激情創業的序幕。

  面對國際口岸尤其是東北亞國家和地區口岸間的激烈競爭和由於政策功能不到位而導致的我國口岸巨大利益年復一年的流失,青島保稅區,一個面積隻有2.5平方公裡“彈丸之地”的特殊區域,在國家有關開放政策有著諸多空白和有待完善的情況下,不等不靠,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艱難而又充滿風險的探索之路、創新之路,帶頭沖擊“自由港區”理論的敏感地帶。一個關於自由貿易港的夢想正在悄然覺醒。

  2000年初,青島保稅區在全國保稅區中率先提出“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建議。在全國保稅區中第一個設立了“區港聯動”辦公室,集中研究世界各國自由貿易區發展的成功經驗,著重進行“區港一體化”的探索和功能開發,開創了國內保稅區“區港對接”工作的先河。2001年4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設立應急課題,對保稅區管理體制與管理機制進行了專題理論研究。同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也以青島保稅區為案例進行《保稅區功能轉型研究》,探討向自由貿易港區過渡和試點的方案。

  從保稅區到自由貿易港,一個新的夢想藍圖在青島保稅區人的視野裡漸漸清晰。2003年,夢想的征程又向前邁進一大步,這一年,《青島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功能轉型試點方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編制完成,同年底“中國保稅區管理與發展研討會暨工作會議”在青島保稅港區召開。

  會議明確中國保稅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的發展方向,確立了“三步走”的路徑:實施區港聯動——建設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港轉型。

  與此同時,青島保稅區把發展港口物流項目作為工作重點,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2003年12月10日,總投資超過5億美元,集保稅功能和碼頭港口服務功能於一體的“青島保稅物流園區與前灣招商國際碼頭”項目的隆重奠基,標志著青島保稅區“區港聯動”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李海霞、劉陽)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