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掌央行十年之后,周小川留任央行行長。
十年內,周小川在金融領域踐行著他的“系統控制論”:貨幣政策推動中國經濟基本維持了“高增長、低通脹”格局﹔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和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成效顯著﹔人民幣國際化邁出實質性步伐。
他說:“我也經常有做錯的地方,有做的不准的地方。所謂實踐檢驗真理、實踐檢驗政策,做得對的東西肯定會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行百裡者半九十。平衡經濟增長與抑制通脹,完成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依舊是一場場艱難的戰役。
增長與通脹:艱難的平衡
“中國的貨幣政策是多目標制,我們的貨幣政策有四個目標。”每被問及央行貨幣政策的走向,周小川的回答中總少不了這句話。
“多目標制”道出調控之難:如何在增長與通脹之間取得平衡,是他始終面臨的艱巨任務。
對於今年貨幣政策,周小川給出的關鍵詞是“穩健”。但今年“穩健貨幣政策”與去年內涵有所區別——“今年需高度警惕通貨膨脹”。
2013年被視為中國新一輪增長周期的開始。新增長周期啟動的最大看點莫過於改革這一最大政策紅利的釋放。市場期待新一屆政府能夠及時啟動相關領域的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將宏觀調控的側重點更多放在供給管理上,以新的供給帶動新的需求。
作為管理總需求的貨幣政策面臨的壓力並未減輕。華泰証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微博認為,2008年之后,經濟和市場都呈現“周期短化”的現象。經濟對逆周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操作越來越敏感,稍微“給腳油”,通脹壓力隨之而來。如果不及時“點剎”,經濟增長提速和通脹上升幾乎會同時出現,這一次兩者之間可能不會像以前那樣有一個非常從容的“時間差”。
經濟運行“周期短化”要求貨幣政策需加強前瞻性和靈活性,這也是周小川未來面臨的重大挑戰。
金融改革:漸進、系統與倒逼
留任后,周小川有望在利率匯率兩大金融改革關鍵領域繼續踐行他的理念,而這一理念的關鍵詞是“漸進”、“系統”與“倒逼”。
他曾用“中醫”比喻匯率改革:不選擇激進的休克療法,而是選擇漸進療法﹔不指望一個單項措施起到特別大的作用﹔在反饋的基礎上進行動態調整和允許試錯。
對於利率、匯率改革需要的宏觀條件,周小川曾指出,“在通貨膨脹率比較高的情況下,進行價格改革往往是比較難的,因為價格的市場化改革有可能進一步推高通脹,容易導致人民的不滿,對決策者形成壓力。在通脹控制得比較好的情況下,價格改革就比較容易出台。這就涉及宏觀調控。”
回顧其兩項改革的重要步驟,均在通脹較低的時期出台,例如去年擴大了人民幣波幅和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區間。這也體現了他推動改革的漸進式節奏。
“當然,我並不認為要等各方面的條件完全成熟了,才能推進這些改革,而是說,改革是可以相互促進的,有些領域到位了,就能推動其他領域的改革跟上來,相互促進、推動。但一開始時,你會看到摩擦、不配套、不協調,甚至是消極效果,這就要貴在堅持。”周小川說。在推進兩項改革以及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周小川認為一項改革可以“倒逼”並促進另一項改革,不一定要遵循嚴格的次序,也體現出其推動改革時的靈活和魄力。
人民幣國際化:漸行漸近
周小川既不喜歡被稱作“人民幣先生”,也在公開場合慎用“人民幣國際化”這一詞。他喜歡用“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來表述央行所做的事情。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鬆(微博)所言,“在成功推行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等重大金融改革后,預期人民幣國際化可能成為周小川新任期的主要任務。”
2009年,周小川發表“關於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引起國內外震驚。文章提出,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並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從而避免主權信用貨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內在缺陷,是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理想目標。SDR具備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特征和潛力。
此后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對加入SDR並不著急。隻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隨著人民幣日漸強大,被納入SDR是遲早的事。”
按規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於2015年進行貨幣籃子審查,對其組成進行評估和調整。屆時,若周小川任期未滿,他能否看到人民幣“水道渠成”加入SDR?如若實現,他將看到自己參與繪制的人民幣國際化藍圖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