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發展與環保的“平衡木”(兩會·特稿)--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專題>>2013年階段性專題>>兩會財經專題

走好發展與環保的“平衡木”(兩會·特稿)

賀勇 王明浩 魏本貌 謝衛群 曲昌榮 張志鋒 於洋 許立群 李剛 楊彥 侯琳良 何聰 朱磊 李曉宏

2013年03月15日08: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污染實際上是發展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的問題

  污染實際上是發展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的問題

  【原音】 於勇代表:“生態保護與發展經濟能否實現雙贏,已經成為考量我們各級政府的重大命題。”

  本次兩會期間,環境問題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建議、議案、提案的焦點。人大代表的議案中,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佔了近20%,政協委員的提案中則佔到了8%。

  來自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侯蓉代表針對空氣污染防治,提出“建立空氣重度污染的預警機制和應對預案”等多項建議,得到了很多代表的共鳴。

  在諸多環境問題中,嚴重霧霾和空氣污染,是代表委員最為關心、討論最多的。1月份北京僅5天沒有霧霾,中東部地區持續被霧霾籠罩,多地PM2.5指數“爆表”。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北京又接連遭遇霧霾和沙塵襲擾。

  “大氣污染已經不僅是個環境問題,甚至成了一個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侯蓉說。

  農村環境污染也引起了高度關注。“農村面源污染點多面廣,控制起來比較難。雖然一些地區農村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環境狀況總體上令人憂慮。”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鐘勤建代表說,農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已經佔到了全國的半壁江山。“十一五”期間,我國把工業和城市的減排納入了約束性減排范疇,農村還沒有納入。

  最嚴重時,150萬平方公裡國土面積遭遇霧霾,城市地下水監測點中較差極差水質的超過一半,1.5億畝耕地受重金屬污染……空氣、水、土壤這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要素,形勢都讓人揪心。

  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輝委員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和生態問題讓他倍感憂慮:有些地方先污染、后治理,甚至污染之后沒有治理﹔有些地方污染速度遠超過治理速度。

  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所長嚴誠忠代表認為,“污染問題,實際上是發展不協調、不均衡、不可持續的問題。”

  “今后相當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總量仍將繼續增長,能源資源需求還會不斷攀升,資源環境壓力必然持續加大。”安徽省阜陽市委書記於勇代表說,“生態保護與發展經濟能否實現雙贏,已經成為拷問我們各級政府的重大命題。”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也應在發展中解決

  【原音】 朱奕龍委員:“要加強違法處罰力度,真正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營造一個公平的發展環境。”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環境?美麗中國,如何從霧霾中突圍?

  代表委員們有一個共識:既不能“緣木求魚”,離開經濟發展抓環保﹔也不能“竭澤而漁”,脫離環保搞經濟發展。走好發展與環保的“平衡木”,生態文明建設才能順利推進,美麗中國才能早日實現。

  “我們國家仍是發展中國家,離開發展什麼事也干不成。”內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呼爾查代表說,內蒙古雖然曾經GDP增速連續8年全國第一,但總體上仍屬於欠發達地區,突出表現在產業發展不充分,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民生和社會建設比較薄弱等。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也應在發展中解決。殷實小康但環境退化不行,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后同樣不行。修改完善環保法律法規、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技術進步、強化管理監督、完善政策機制……代表委員紛紛開出有針對性的“藥方”。

  中國僑聯副主席朱奕龍委員提出,調整我國百萬人口以上城市的功能區空間定位,盡快修訂《大氣污染防治法》,著手制定相關實施細則,並引入行政問責制,“要加強違法處罰力度,真正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問題,營造一個公平的發展環境。”

  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張瓊代表認為,應像劃定18億畝耕地“紅線”一樣,在編制和修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時,綜合考慮、科學測算生態用地控制指標,劃定生態用地的“紅線”。

  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行署專員單增慶代表建議,國家應建立對生態型地區的差異化評價考核體系,用以指導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科學考量和評價生態型地區發展貢獻。

  廣東惠州旅游局局長黃細花代表做過20年的環保工作,她認為在發展跟保護之間找平衡點,首先要因地制宜發展﹔其次,政府要加大投入,在不欠新賬的同時,還清歷史欠賬。

  “要改善環境,關鍵是要堅決改變過分追求GDP的發展觀和政績觀。”黃細花強調,“又好又快地發展,一定要把好字放在前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正能量日益匯聚

  【原音】 李小鬆代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本身並非天生一對‘冤家’,關鍵在於以創新視角和手段,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本次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下決心解決好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氣、水、土壤等突出環境污染問題,改善環境質量,維護人民健康,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

  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中國正在積極行動,正能量日益匯聚。

  “從長沙這幾年按照‘兩型’社會要求進行的實踐來看,發展和環保一點也不矛盾,處理好了,還能實現雙贏。”湖南省長沙市市長張劍飛代表說。

  “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本身並非天生一對‘冤家’,關鍵在於以創新視角和手段,來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環境問題。”青海省鹽湖工業公司總裁李小鬆代表說。

  海南省省委書記羅保銘代表認為,在生態破壞、環境惡化成為嚴峻現實問題的今天,生態環境就是海南的生產力、生命線和金飯碗。海南要堅持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甚至寧願犧牲一點發展速度,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

  北京市石景山區委書記榮華代表向記者展示了石景山今昔對比的3張照片。石景山是一個傳統重工業區,經過這幾年努力,全區三產佔比從2006年的31%上升到2012年的62%,翻了一番,各項經濟指標實現兩位數增長,全區每年二級以上的天氣增加了45天。“在科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付出的努力,一定會得到超額的回報。”

  “生態文明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政府、企業、公民‘同呼吸,共責任’的意識牢固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得以形成,”河北省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代表說,“那時,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天藍地綠、風清水淨的美麗中國。”

  (聯合採訪:本報記者王明峰、賀勇、王明浩、魏本貌、謝衛群、曲昌榮、張志鋒、於洋、許立群、李剛、楊彥、侯琳良、何聰、朱磊、李曉宏)

(責任編輯:達昱岐、李海霞)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