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峰填谷”,別忘了澆灌“山腰”
新華網山東頻道3月1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烏夢達 肖春飛 潘林青)人社部部長尹蔚民此前表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原則已定,正在細化方案。方案中“提低、擴中、限高”的目標已經廣為人知,通過完善稅制限高、通過完善保障、轉移支付等方式提低的“削峰填谷”好理解,但如何達到“擴中”,培養一個強大、健康的中等收入群體,不讓他們成為“夾心層”,仍需進一步考量。
中等收入群體的意義在於,在貧富之間成為緩沖,打通高峰與低谷,成為社會流動循環,讓人看到向上的希望。穩定的社會,都離不開強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支撐。而中等收入群體也是擴大消費、拉動內需、推進城鎮化的關鍵。因此,無論從政治層面或是經濟層面,中等收入群體都是一個成熟社會的中堅力量。
但比起限高、提低,擴中難度可能更大。現下的中等收入群體,收入不少,但多是“房奴”“車奴”“孩奴”,工作看似體面,但向上流動的通道卻遭遇諸多透明玻璃板。如果說低收入群體對食品價格的變化敏感,中等收入群體的敏感點就是房價。教育、住房、醫療“三座大山”的重壓,多次股災的洗劫,讓很多中產感覺向上很難,卻容易向下返貧。
要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數量,不僅要提高勞動報酬,還要改變當前財富無處安放的現實。這需要一系列制度性的完善,涉及的多是深水區的改革。例如,如何控制房地產市場過熱,如何規范投資市場,提供新的理財渠道,如何規范秩序,減少灰色和隱性收入,如何進一步完善稅制,合理調整“工資稅”等負擔。
類似政策,往往博弈復雜,牽涉廣泛,見效不快,但卻是培育和發展中等收入群體的關鍵所在。歷史証明,中等收入群體“縮水”,階層差距就會不斷拉大,社會就會面臨“斷裂”風險。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等收入群體”的焦慮也同時是當今中國社會的迫切呼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