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財經專題>>中日技術產業信息網

馬自達新款ATENZA:“鮮艷”與“深邃”並存的靈魂紅

2013年03月25日11:22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歐洲汽車業打響二氧化碳“130克”攻防激戰

降低壓縮比兼顧尾氣和燃效,清潔柴油車迅速重返市場

電動汽車快速充電技術標准之爭進入“戰國時代”

本田伊東孝紳:沒有比燃料電池車更完美的系統

渦輪增壓器:從環保“反派”變身環保“王牌”

馬自達新旗艦車——新款“ATENZA”銷售勢頭絕佳。洋溢著躍動感的個性設計、統稱為SKYACTIV的多項新技術、最新清潔柴油發動機實現的動力性能以及性價比,在這些賣點的帶動下,自2012年11月上市以來,僅1個月的時間,訂購量就達到了約7300輛,相當於月銷售目標的7倍。

新款ATENZA以紅色為代表色。這是一種叫做“靈魂金屬紅”的新顏色。在主要採用黑白等高檔車慣用色的這個類別之中,紅色相當少見,然而,馬自達對於紅色卻有著強烈的特殊感情。1980年代的暢銷之作“FAMILIA”也是以紅色為代表,“紅色FAMILIA”人盡皆知。以世界第一的累計產量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雙座小型敞篷跑車”——“馬自達Roadster”第一代的代表色也是紅色。隻要是馬自達劃時代的款式,在登場之際無不披挂著鮮艷的紅色。

新款ATENZA首次推出的顏色,靈魂金屬紅在今后將成為馬自達的代表色。企業建議售價為250萬日元∼(含稅)。

“動”中有“靜”

馬自達的設計總部部長前田育男說:“在開發新款ATENZA的時候,我們從一開始就希望用紅色來表現品牌形象。”但這種紅色並非既有的紅色,而是要能夠最大限度地凸顯馬自達新提出的設計主題“魂動─SOUL of MOTION”的造型。

新款ATENZA的車體側面。靈魂金屬紅更加凸顯了代表性的三條線構成的深邃造型。

魂動設計是指在內含鮮活的躍動感的同時,追求清透的美感與品味。新款ATENZA最濃重地反映出了魂動設計的精髓。“造型與凸顯造型的色彩相加才能夠表現出魂動。這種顏色需要讓光線照射下鮮艷閃爍的高光部分與陰影部分對比鮮明,並且清晰地體現出其間微妙的過渡。”回顧當時,首席設計師玉谷聰這樣說道。

表現躍動感的鮮艷與帶來品位的深邃。也就是“動”中有“靜”。這正是新款ATENZA追求的紅色。但是,要想實現矛盾的兩種性質,除了“手噴”之外別無他法。顧名思義,具備高超技術的工匠要一輛一輛手工進行涂裝。這樣的方式用來制造車展的展車倒也無妨,應用於量產車則是不可能的。

從內外向依次是概念車“SHINARI”(2010年發表)、“TAKERI”( 2011 年發表)以及新款“ATENZA”。始於SHINARI的魂動設計得到了很好地繼承。

當初,技術團隊甚至表示“按照現在的量產工序,根本無法實現”。而新開發的“匠涂”涂裝工藝令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人稱“無法實現”的紅色

“匠涂”的涂裝分為三層構造。最裡面的第一層是紅顏料與光澤材料鋁粉混合的反射層(金屬色),第二層是使用的紅顏料彩度高於通常的透光層(半透明純色),第三層是透明層。從一般的三層構造的涂裝來說,第一層與第二層的順序是相反的,而馬自達大膽地將其進行了互換。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凸顯高光部分與陰影部分的色彩變化。

大致由三層構成的匠涂。使原本隻能工匠手噴的顏色實現量產化的涂裝技術,還得到了率先上市的“CX-5”的採用。

在高光部分,遇到反射層的鋁粉折回的光線會令透光層的高彩度紅色愈發鮮艷。在陰影部分,透光層與反射層的紅色則相互重疊,表現出深邃的紅。借助這種涂裝構造,隨著光線的強弱和角度的變化,新款ATENZA會像鮮活的生物一般,呈現出光鮮、豐富的表情。

這種構造其實過去也曾得到展示車輛的採用。但是,展車無需在意耐久性,可以使用高透明度的染料。而量產車必須使用耐久性強的顏料表現出染料的透明度,這一點非常困難。而且,第二層的透明度越高,顯色性越好,與此同時,噴涂的不勻就會愈發顯眼。如果為了掩飾不勻而加大涂層的厚度,就會造成成本的增加。

在集結多項技術后,難題得到了解決,其中包括了精確控制噴涂的量、范圍和距離,防止噴涂不勻的技術,以及使涂料內的鋁粉均勻分布的技術等等。光澤材料鋁粉排列越平滑,漫反射越少,光澤度越高,高光與陰影的對比度也就越大。但通常情況下,鋁粉在涂膜內的朝向各異,控制方向的難度頗大。

在擔任新款ATENZA色彩設計的顏色及裝飾設計組經理岡本圭一介紹的一個片段中,借助“匠涂”技術才得以實現的“靈魂紅”的難度之高可見一斑。岡本說:“其他汽車企業的設計師都會問我們,‘這麼難的顏色制造一線竟然同意了,你們到底是怎麼說服他們的?’”

在最受歡迎的車體顏色中,紅色排名第三,而且與黑白相差無幾,在這一等級的汽車中十分罕見。

就這樣,象征著新馬自達的紅色將披著鮮艷與深邃的光澤,2013年開始從日本駛向世界。(日經技術在線 供稿) 

(責任編輯:值班編輯、庄紅韜)

新聞查詢  

新聞回顧

      搜索

產業/經營更多>>

能源/環境更多>>

機械/汽車更多>>

數碼/IT更多>>

電子/半導體更多>>

工業設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