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稱今年中國經濟將前升后降 刺激政策不治本--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學者稱今年中國經濟將前升后降 刺激政策不治本

2013年04月27日08:20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7%。一季度7.7%的經濟增速高於今年全年7.5%左右的預期目標,但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別有所回落。經濟增速的回落引發了專家學者們對我國經濟形勢的熱議。應怎樣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中長期又會呈怎樣的發展趨勢?新形勢下企業需要作出哪些應對之策?本文略談一些看法。

  從中國經濟的短期走勢來看,2013年將呈現“前升后降”的趨勢

  這與2012年的走勢正好相反,2012年是前三個季度下降、第四季度出現反彈。而2013年的前三個季度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震蕩上行(弱增長)趨勢,最后一個季度可能會下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關於前三季度經濟會繼續震蕩上行的原因:第一,2012年年底的經濟反彈余威還在,“路徑依賴”使這種反彈持續一段時間。第二,新領導班子上台,給投資者和消費者帶來了新的信心,從而帶動經濟上行。第三,中央提出要推動新型城鎮化。在強調推進新型城鎮化之后,地方政府、資本市場、房地產企業都受到鼓勵,從而帶動經濟繼續震蕩上行。第四,國際經濟形勢好轉,特別是美國經濟繼續復蘇,歐盟經濟企穩,日本經濟好轉等,刺激中國出口,帶動經濟上行。

  關於經濟可能於年底出現下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去年五月份我國採取了穩增長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的刺激政策),這種刺激政策帶來的效果一般持續時間會有一年左右。例如,2009年初的4萬億投資,帶來了經濟的快速反彈,持續時間也就是一年左右。實際上從2010年的第二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就已經出現下行趨勢,GDP增長從2010年一季度的12.1%一直跌到2012年三季度的7.4%。刺激政策只是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措施,一旦刺激政策停止后,經濟就可能進入下行通道,因為刺激政策這種“強心針”不能老打,打多了會出現負面效應。因此去年採取的穩增長措施雖然從去年10月份以來帶來了明顯的反彈效果,但反彈的持續時間不會太長,最多也就一年左右,到今年的年底經濟可能出現下行趨勢。

  第二,今年二三季度可能會採取新的宏觀調控政策。為什麼會採取宏觀調控政策?那是因為隨著GDP、工業增加值等指標的反彈和上升,有幾個主要指標也跟著反彈,即CPI和房價反彈。實際上CPI和房價從去年年底就已經開始出現反彈,2013年2月份的CPI已經達到了3.2%,一些熱點城市房價已經開始出現反彈,當然,新出台的“國五條”政策會對這一波的反彈趨勢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如果CPI、房價等繼續反彈再持續幾個月,老百姓和市場將無法承受,屆時中央有可能採取新的宏觀調控措施,不需要太長的時間,經濟又會出現下行。

  從中國經濟中長期走勢來看,2015年之后才可能步入到中速增長軌道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保持了10%左右的高速增長。現在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了,中國經濟將要步入中速增長時期,以6%-8%左右的中速增長速度一直持續到2020年前后,到2020年后可能以4%-6%保持到2030年,這樣2030年就可能提前20年實現小平同志所說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之后,增速會進一步跌到2%-4%左右,就像當今大多數發達國家情況一樣。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其他國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我國也不能例外。當然這不排除個別年份政府通過刺激政策可以使經濟增長超過10%,但那是不可持續的,因為我們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下降了,資源環境的約束也越來越嚴重了,即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環境惡化已經不允許有這麼高的增長率了。

  目前這幾年,我國正處於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轉換的階段,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對我國很多企業和產業帶來了不少的挑戰,為什麼當前有很多企業面臨很大困難,都與這種經濟背景有很大關系。

  不過從2015年以后,盡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不如過去那麼高,但是還可以維持一二十年5%-8%的增長,這在全球仍然屬於高增長。所以中國經濟前景整體是樂觀的。為什麼樂觀?有兩個主要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正處於中期階段,相當於一個人正處於青壯年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繼續推進,中國經濟還將保持一二十年的中速或中低速增長。

  原因之二是中央已經開始強調要加快改革。隻要我們推進改革,就可以調動各個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可以推動技術進步,推進兩化融合,推進結構升級,獲得新的生產力,這叫做改革紅利。改革是中國未來最大的紅利。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總體是樂觀的。

  企業要有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積極應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不確定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應對呢?我認為,主要應把握以下幾點。

  培育新的意識。新的意識包括創新意識、誠信意識、危機意識等。兩化融合就是創新,在交叉地帶最容易創新。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培育的四大意識(憂患意識、使命意識、責任意識、創新意識)中就有創新意識。企業家更應該有創新意識,因為企業家的本質特點就是創新和承擔風險。在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企業要有危機意識和“底線思維”,要把最壞的情況想好,未雨綢繆。在這方面,我們要向美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家學習。

  找准新的定位。“定位決定成敗”,如果定位搞好了,細節做好才有效果。如果定位錯了,細節做得越好,在錯誤的道路上就走得越遠。所以一定是先定位決定成敗,然后才有可能細節決定成敗。定位是第一生產力,在不斷變化的形勢中,企業應始終圍繞自己的定位。如何定位?首先是市場定位,明確目標客戶及其核心需求﹔然后明確產品或服務定位,圍繞目標客戶的核心需求,提供客戶所需要的產品和服務﹔接著明確盈利模式定位、營銷渠道定位、組織機制定位等。

  制定新的戰略。新的戰略有很多,這裡主要強調三個戰略。第一,降低成本戰略。由於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速增長階段轉換,“高成本時代”到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降低成本非常關鍵,隻有降低成本,才能延長企業生存時間。第二,謹慎投資戰略。當經濟形勢逐步走出低谷,改革和技術革命取得進步,新的增長點逐步形成之后,投資就可以放開一點。但目前這些條件還沒有真正形成,進行大規模投資還需要謹慎。第三,防守反擊戰略。在新形勢下,企業一方面要謹慎防守,但另一方面也不能一味消極等待,要善於抓住新機遇進行反擊。

  開發新的產品或服務。根據新的形勢,圍繞新的定位,開發相應的新產品或新服務。開發新產品或新服務要符合消費結構升級、綠色低碳、政府政策鼓勵三個標准及轉型升級的方向。

  開拓新的市場。在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東升西降”的大變化。與此同時,全球市場格局也在發生新變化。據此企業要重點開拓新興市場。國內的市場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原來發展最快的沿海地帶近年來大多發展較慢,而原來大家沒引起注意的許多中西部省市,現在發展很快。因此,企業也要高度關注國內這些新起來的市場。

  培育新的要素。企業要發展新產品或新服務,就需要有新要素特別是邁克爾·波特說的高級要素與之相配套,新要素包括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在目前市場較低迷情況下,企業可以將一些新要素先儲備起來,待以后市場和生產規模擴大后用上。

  塑造新的品牌。這裡主要強調綠色低碳品牌。因為綠色低碳品牌一方面符合世界潮流,符合人類長遠發展需要,另一方面廣大消費者認可,同時政府也鼓勵。所以塑造綠色低碳品牌效果最好。

  建立新的組織。在新形勢下,企業應大力降低成本。從組織角度來看,可通過組織的網絡化、扁平化、柔性化,減少一些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來降低成本。同時,企業要善於設立一些臨時組織,來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

  建立新的制度。新制度包括產權制度、公司治理制度、激勵約束機制、管理制度等。通過建立和完善制度,培育企業長期可持續的競爭力。

  (李佐軍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主題鏈接

  增長7.7% 的“成績單”評析

  一季度我國經濟同比增長7.7% 的“成績單”公布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有關專家進行了解讀。

  張立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雖然一季度經濟增速沒有出現原來預期的持續回升,但處於7.5%至8%的適宜區間,中國經濟站住了腳跟。在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已出現階段性下移的新情況下,我們追求的不是經濟持續反彈而是走穩。在適宜區間內小幅波動是正常的,不能總是抱著持續明顯回升的預期。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中速增長的轉變過程仍在進行,這種轉變會帶來以前沒有遇過的發展環境條件變化,要把各種預案准備充分。

  劉樹成(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學部委員):一些數據前兩月和3月份走向不一,哪些是短期的,哪些是趨勢性的,一時難以斷定。因此,根據一季度數據斷言全年經濟走勢要慎重。從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來看,都面臨不少制約因素。要在密切觀察形勢變化的情況下,以穩中求進為總基調,按照十八大和“兩會”部署穩扎穩打。當前的經濟增速,既不能拱得很高,也不能掉得很厲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結構調整、深化改革。(鐘河)

(責編:聶叢笑、劉陽)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