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發展報告:六成“蟻族”希望獲得廉租房--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中國青年發展報告:六成“蟻族”希望獲得廉租房

2013年07月08日16:00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拆遷前的西北旺鎮,空地中心的違建被分割成小單元出租

  近日,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3)》在京正式發布。這本藍皮書將目標瞄准了大城市的新移民——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和城市白領等群體。在對所謂的“蟻族群體”的調查中,受訪者中超過30%的人表示希望能得到政府在住房政策上的傾斜支持,而近60%的“蟻族”則直接表示希望能獲得廉租房。

  今年課題組對“蟻族”群體的調查顯示,在京的“蟻族”群體超過三成來自河北、天津兩地,其中來自河北省的最多,佔29.1%,來自天津市的佔2.1%。在調查中,有61.2%的“蟻族”受訪者選擇“會離開北京”,這部分人中有67.4%的選擇去二三線城市發展,有17.3%的選擇去其他大城市發展,而去農村、小城鎮和國外發展的較少,佔比均在5%以下。

  調查發現,近年來在京的“蟻族”群體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比如規模增大,學歷層次提高,留京意願減弱,經濟狀況改善等。但也保留了過去所有的住房條件較差,體制外就業為主等特點。而住房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北京房價的不斷上漲讓“蟻族”群體的生活更加艱辛。該群體平均居住面積為6.4平方米,41.3%的受訪者與他人合租,43.8%的受訪者自己單獨租房,10.8%的受訪者住在單位的集體宿舍裡,還有1.8%的住在親戚朋友家裡。

  他們最需要政府提供幫助的方面,是住房政策的傾斜、平等的工作機會和平等的戶口政策,分別獲得32.9%、28.3%、19.0%的受訪者選擇。此外,醫療政策傾斜和職業技能培訓的選擇率也很高,分別為7.2%和5.7%。

  而廉租房成為蟻族的第一需求,58.7%的受訪者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廉租房﹔有44.0%的受訪者希望政府能夠調控房價,提供經濟適用房和規范房屋租賃市場政策的需求也較大,分別佔37.8%和30.7%。

  蟻族的

  變與不變

  變

  1.規模在增大

  根據課題組2009年的調查顯示,蟻族在物理空間上呈現出聚集的生活狀態。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起北京1980年以后出生、18歲(含)以上、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青年流動群體規模呈明顯擴大趨勢,2008年至2012年北京登記數量年均增長6.1%,到2012年已佔到北京青年流動人口的14.5%。如果把該群體人數1000人以上的社區(村)界定為聚集區,聚集區內該群體總數約為16萬人。

  2.學歷層次提高

  2009年調查顯示,蟻族群體中擁有本科學歷的佔31.9%,擁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佔1.6%﹔2012年調查顯示,該群體中擁有本科學歷的佔49.8%,擁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佔7.2%﹔2013年調查發現,該群體中擁有本科學歷的佔43.9%,研究生學歷比例又有所提高,達到7.4%。蟻族群體的學歷層次在逐漸提高,高學歷並不表示可以改變蟻族狀態。

  在學校類別方面,來自普通高校和民辦高校的總計比例為81.4%,211院校和985院校合計佔總體的18.6%。

  3.個體獨居向家庭合居轉變

  婚姻家庭成為蟻族在京居留的重要因素,2009年調查中僅7.1%蟻族已婚,2010年調查顯示,蟻族中已婚比例為13.1%,而2013年調查發現,已婚比例已達到26.4%,佔總量的1/4以上。同時,蟻族在京居留時間逐年增加,2013年調查顯示,該群體在京居住平均時間已達到3.5年,這反映了蟻族群體在京居留模式從“個體獨居”向“家庭合居”轉變。

  4.群居轉為雜居

  之前的研究表明,2010年以前蟻族群體主要居住於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村)中,這些聚集區最近位於三環周邊,最遠位於六環周邊,如朝陽區十八裡店,昌平區回龍觀、沙河鎮,海澱區西北旺鎮等地區。2010年后,隨著北京市重點村建設、城中村改造和公共交通建設的加快,以蟻族為主體的聚集區逐漸減少。目前,蟻族主要在高校周邊與未畢業大學生雜居、在流動人口聚集區與其他流動人口雜居。

  5.居京意願在減弱

  在購房地點的選擇上,2010年的調查顯示,39.2%的會選擇在北京購房,18.1%的會選擇在二三線城市購房,26.3%的會選擇在家鄉購房。2013年的調查顯示,25.9%的會選擇在北京購房,11.1%的會選擇在二三線城市購房,27.2%的會選擇在家鄉購房。

  可見,選擇在北京購房的比例明顯下降,更多的蟻族選擇視情況而定,表明其在購房的選擇上趨於理性和務實,並不是非常執著於在北京購房。

  6.經濟狀況在改善

  2009年的調查顯示,蟻族月均收入為1956元,大大低於全市職工月均工資的3726元(2008年)。2013年調查顯示,該群體月平均工資為4133元,低於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4672元(2011年度),兩者差值在縮小。

  7. 權益保障在增強

  2013年調查顯示,僅有14.7%的蟻族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勞動合同,沒有社會保險的比例降至12.3%。尤其是受訪者中辦理養老保險的比例為75%、醫療保險的為79%,表明這個群體勞動權益保障狀況有了明顯改善。

  8. 失業率在下降

  2009年調查數據顯示,蟻族中有18.6%的人處於暫時失業狀態。2010年的調查顯示,暫時失業的比例為10.1%。而2013年調查中,該比例降至6.9%,比2009年下降了11.7個百分點,比2010年下降3.2個百分點。總體看,該群體就業狀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不變

  1.住房條件依然較差

  2009年調查顯示,蟻族人均居住面積10平方米及以下的佔到了69.6%,人均租住面積在11平方米至20平方米之間的佔到24.8%,月均租金377.3元。

  2010年調查顯示,人均租住面積10平方米及以下的仍然佔到近六成(59.6%),人均租住面積2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之間的佔到33.1%,月均租金411.0元。

  2013年調查顯示,人均居住面積10平方米及以下的佔到67.8%,平均住房面積為6.4平方米,月均租金518.0元。顯示該群體住房條件並未得到顯著改善,租金低廉仍是蟻族選擇居住地的首要考慮因素。

  2. 生活環境仍然存在隱患

  蟻族群體普遍不滿所在社區的生活環境,在談及最希望改善的生活條件時,“衛生條件”、“社會治安”和“文化體育設施”三項居於前列。

  3. 就業狀況仍然以體制外為主

  2009年調查顯示,蟻族工作單位性質以私/民營企業為主,佔57.8%,在國有企事業單位、集體企事業單位中的比例分別為10.5%和3.4%。

  2010年調查顯示,在私/民營企業工作的蟻族比例有所上升,佔到63.6%,在國有企事業單位、集體企事業單位中工作的比利有所下降,分別佔到9.2%和3.2%。在黨政機關工作的比例也從0.2%降至0%。

  2013年調查發現,蟻族仍然多在體制外就業,私/民營企業佔63.2%,國有/集體企事業單位佔14.3%,比例與往年基本一致。

  該群體中最多的是工程技術人員,佔比為16.4%,其次是購銷人員,佔比為14.1%,專業技術人員、商業服務業人員和行政辦公人員也較多,佔比分別為10.3%、8.2%和7.1%。

  5. 社會不公平感仍然較強

  2009年調查顯示,蟻族的相對剝奪感較強,72%的人認為自己的生活狀況不如同齡人,存在巨大心理落差,具有強迫、抑郁、敵對、焦慮、偏執等心理特征的人數比例均明顯高於常人,心理狀況呈現出亞健康水平。

  2012年調查發現,該群體對“官二代”、“富二代”持“憤怒”態度的佔58.3%,持“悲哀”態度的佔49.4%。選擇導致社會不公平現象的因素時排在前三位的是:權力(29.8%)、家庭出身(19.4%)和階層(16.1%)。

  2013年調查發現,有43.5%的受訪者認為,“因權力導致了不公平”。

  6. 自我期望仍然較高

  2010年調查顯示,83.6%的受訪者的未來5至10年內期望月收入均值為4504.5元,比2010年實際每月收入1903.9元多出2600.6元。

  2013年調查發現,72.7%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5至10年內自己的經濟社會地位會提升,期望月收入為8870.0元,比2012年實際收入4133.0元多出4737.0元。

  7.網絡使用仍然頻繁

  該群體中登錄人人網、QQ空間等社交網站“每周1至3次以上”的佔74.0%,登錄微博“每周達1至3次以上”的佔66.1%。大多數蟻族對社交媒體有著較高的使用率。

  8. 代際特征仍然明顯

  2013年調查顯示,蟻族來自農村的最多,佔到總體樣本的55.0%,其次是縣城和鄉鎮,比例分別為14.9%和13.6%。從家庭年收入來看,在2萬至5萬元的最多,其比例為36.4%。家庭年收入在1萬元以下和20萬元以上的均不超過6%。

  專家

  觀點

  政府需“輸血”

  鄉村和小城鎮

  佟新(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對於年輕人來說,留在一線城市的意義是其潛在的機會和大城市的現代文化,而去二三線城市則意味著機會成本過高。從文化角度,還有一個大學生群體對“波西米亞式”生活的追求。這意味著年輕人的成長。

  但對全國來說,如何來引導大學生進入二三線城市?這是政府要有的發展戰略。長期以來,我們的高考政策以“抽血”的方式把年輕人從鄉村和小城鎮吸引到大城市,卻長期沒有對鄉村和小城鎮“輸血”。

  這需要政府制定戰略,打破已有的地方權力格局,在工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居住等多方面形成對青年人的激勵,以規模效應來改變鄉村和小城鎮的人力資源,這不是依靠“村官”就能解決問題的,它需要將一批批的年輕大學生補充到地方,既強化地方的人力資源,又使其形成自身的社會關系資源和相關文化,這樣才能留住人,並使地方人才得以持續發展。

  J067 J191 攝影/王溦

 

 

(責編:喬雪峰、聶叢笑)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