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收?
GDP
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近日表示,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遲早要退出。但美國應認真考慮其政策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並把握好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時間、節奏和力度。由於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措施對中國經濟的直接沖擊料將有限,但其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卻有可能因此受到連累。
1 美國為何又想收手
從今年5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首次放風將退出量化寬鬆,並在6月明確表示將削減購買資產規模后,在全球資本市場掀起了一場大地震,不僅黃金、大宗商品市場的價格出現大幅調整,而且出現大規模資金逃離新興市場的趨勢,導致新興市場股市債市全面下跌。
美聯儲在推出第四輪量化寬鬆僅半年時間,就突然宣布要逐步退出,究竟是什麼原因?對此,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對本報記者表示,首先是因為美國經濟整體復蘇的態勢和速度比想象要快。反倒是包括金磚四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都出現結構性問題,其經濟增長近來都呈下滑趨勢,這也是伯南克為什麼有底氣拋出政策調整信號的主要原因。其次,美國復蘇不可能完全依靠貨幣刺激,而且實踐証明貨幣對解決就業問題沒有特別大的幫助,所以美國現在要在長期實施量化寬鬆的代價與好處之間做出權衡。由於量化寬鬆完成了美國應對金融危機以來的任務,所以必須在恰當時期退出。第三,后危機時代,美國貨幣政策就應該著眼於中長期調整,這不是低利率和量化寬鬆能解決的,這是美國調整量化寬鬆政策最重要的背景。
2 發展中國家受損
“美國經濟復蘇為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政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樓繼偉指出,但是同時應該看到,美國的貨幣政策是全球外溢性的政策,會產生全球性的影響,金融市場發展不夠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受到的沖擊可能會比較大。
“美國所有的貨幣政策都是金融自利主義,都是以美國為中心,是不會考慮溢出效應的。”在張茉楠看來,金融危機以來一個很大外溢效應就是直接導致歐債危機,因為歐債危機惡化,大量全球資本再次匯聚到美國,美國借助歐債危機完成了自身調整。而美國這一輪貨幣政策調整最大的外溢效應就是對新興經濟體的沖擊,美國國債收益率上升導致全球融資成本上升,而融資成本又決定了全球資產的重新配置。所以盡管美國尚未加息,但是5月以來,全球金融資產價格都出現了大幅調整,大量金融資本逃離新興國家回流到美國市場。所以,美國貨幣政策的出發點都是考慮到如何有利於美國經濟調整,以及金融和實體經濟復蘇,中國是不可能從美國貨幣政策上受益。
然而,伯南克近日再次表態,在可預見的未來,高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是美國經濟所需要的。這似乎表明量化寬鬆並不會很快就退出。
對此,張茉楠分析認為,美聯儲一貫的方式是進行預期管理,通過並沒有實質性動作的政策溝通來釋放信號,從而改變市場預期。美國在退出的過程中不斷打亂市場預期,也恰恰表明退出量化寬鬆是非常難的,因為這幾輪量化寬鬆所沉澱的資金和成本太大了,如果採取休克療法或直接退出,就會對全球經濟產生相當大沖擊。
3 對中國市場沖擊可控
盡管美國退出量化寬鬆政策的過程不可避免地對中國金融市場帶來沖擊,但是這種影響仍然是可控的,中國有能力應對由此帶來的沖擊。
“由於中國金融體系基本上不允許跨境資本自由流動,所以美聯儲退出計劃對中國的影響有限。”央行副行長易綱認為,中國已為應對這些風險做了充分准備。中國有充裕的流動性,存款准備金率也較高,因此應對這種挑戰有足夠的緩沖余地。中國政府要求本國銀行預留更多應急准備金,這些銀行將有能力應對短期信貸緊縮局面。
“既然我們無法改變美國貨幣政策的步伐,就要事先構建好金融防火牆。”張茉楠表示,一旦出現資金外流就應該採取短期應對措施,比如臨時資本管制,金融市場管控利率,不讓美聯儲的利率調整對中國的利率和匯率產生更大沖擊。此外,中國也正在著手制定應對美國量化寬鬆退出的一系列政策儲備,應該針對不同的結果,採取不同方案,尤其是要做好最壞結果的准備,這樣才能有備無患。
- 北大報告:保持鬆財政緊貨幣政策組合
- 上半年用電量同比增5 .14%
- 6月份M2增速放緩符合調控預期
- 金價創近兩年最大單周漲幅
- “利率波動不會直接影響實體經濟”
- 全球百姓都在搶金 專家:不認可大媽搶金送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