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從接近國家發改委的消息人士處了解到,國家發改委正調研藥品價格方面問題,考慮是否取消藥品最高零售價格、採取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是否維持原研藥單獨定價政策等內容。消息人士告訴記者,這一工作還在調研,具體措施出台尚未有具體時間表。
據悉,國家發改委目前通過其藥品價格評審中心成本價格採集系統、廣東省物價局建立的中國醫藥價格信息網,採集藥品出廠(口岸)價格。這些系統直接採集的出廠(口岸)價格數據累計達到4萬條,涵蓋了約2000家企業、1700多種藥品。
7月初,國家發改委決定對部分企業開展成本價格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出廠(口岸)價格調查以及成本專項調查,國家發改委藥品價格評審中心組成調查組,從7月開始到10月底期間赴有關企業進行實地調查,共涉及60家知名藥企和上市藥企。
其中,出廠(口岸)價格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企業2012年度政府定價藥品出廠(口岸)價格以及生產企業財務經營等基本情況。此次出廠價格調查名單共含33家醫藥企業,其中包括雙鷺藥業、金陵藥業、眾生藥業、昆明制藥等上市公司,此外廣州藥業集團公司廣州醫藥和五糧液集團宜賓制藥等相關公司也均在列。成本專項調查調查企業2010年至2012年度全部藥品生產、銷售、成本費用及價格等有關情況,涉及27家醫藥公司,不僅包括恆瑞醫藥、海正藥業、人福醫藥等國內上市醫藥企業,也包括諸如安斯泰來、葛蘭素史克等跨國制藥公司。
無獨有偶,7月下旬,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中提到“選取臨床使用量較大的部分藥品,參考主導企業成本,以及藥品集中採購價格和零售藥店銷售價格等市場交易價格制定政府指導價格,並根據市場交易價格變化等因素適時調整。”
8月初,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又與部分醫藥價格信息網站負責人進行座談,提出對出廠價格與中標價格差距過大、零售價格超過國家規定最高限價等,要密切跟蹤,專項調查,嚴肅查處,及時降低虛高價格。下一步將立足於藥品出廠價格在線監測的網絡平台,加強藥品流通環節價格行為的監管。
“最終形成方案的時間尚未確定,但目前大家意見集中在三方面。”消息人士稱。
一是否取消藥品最高零售價格。“最高零售價應該取消,現在很多藥品都已實行市場價。”消息人士指出,藥品最高零售價格作為政府一種傳統的價格管控模式,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目前看來,最高零售限價主要是“限高防漲”,對流通環節價格行為缺乏有效監督。
但反對的意見指出,最高零售價是為藥品招標設計了一條封頂線,否則藥品招標價格無法確定。
二是採取藥品支付指導價試點。藥品支付指導價指國家發改委不再以制定藥品最高零售價作為主要的管理手段,而是通過對藥品實施定額醫保支付,超額患者自付的管理方式,讓藥企主動開展價格競爭,形成更為合理的藥品價格。
“這是過去德國的一種模式,但對我們的醫保體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消息人士稱,目前醫保的管理能否精細化到這一程度,還值得商榷。但參會討論的人士提出,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試點后,再討論是否全面鋪開。
三是否維持原研藥單獨定價政策。我國藥品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