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初次就業率”既不可信也不可用--財經--人民網
人民網>>財經

“70%初次就業率”既不可信也不可用

2013年08月13日07:23    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這種數字游戲掩蓋了就業難題,並很可能誤導高層決策,進而影響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深層次教育問題、經濟問題、產業結構問題,進一步加劇就業困境。

熊丙奇

據媒體報道,人社部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中心主任王玉君日前透露,參考往年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70%以上這一數據,加上以前未就業的大學生,今年可能有300萬以上的大學生難以初次就業。

幾乎與此同時,教育部對“史上最難就業季”的說法進行了駁斥,稱今年學生就業形勢與往年比持平,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

人社部和教育部的消息,貌似“矛盾”,其實都是基於一個數據——70%左右的大學畢業生初次就業率(指截至當年7月1日的當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率),人社部按照這一就業率,測算出未初次就業的大學生在300萬左右,而教育部根據這一數據,得出今年的就業形勢和去年差不多。

但在筆者看來,“70%左右”這一數據,很可能帶有很大的水分。

就在就業率飆升的同時,各地都有高校傳出就業率造假的丑聞,包括有學生到淘寶網購買就業協議書。

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調查顯示,通過“假就業”刷高就業率的現象值得警醒,一些高校要求學生必須先簽就業協議,否則就不許參加論文答辯。部分學生為了應付學校,索性造假作為權宜之策。而這些造假的就業協議最終都會成為相關部門統計今年大學生就業率的依據。

這種數字游戲掩蓋了就業難題,並很可能誤導高層決策,進而影響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深層次教育問題、經濟問題、產業結構問題,進一步加劇就業困境。

其一,一些教育質量低、就業前景黯淡的專業,本應該停辦、減招,可由於“統計”出來的就業率很不錯,於是繼續舉辦,甚至擴招,有不少大學新生進校后聽聞學長告知本專業就業十分困難,感到十分迷茫,招生宣傳不是說本專業就業率100%嗎?怎麼會難呢?

其二,政府部門不花工夫去解決影響就業的根本問題,比如學校沒有辦學自主權、人才培養缺乏個性和特色、高等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我國服務業發展難以為大學生提供有效崗位等,而滿足於用“短線措施”,比如通過政府購買、制造崗位(如村官、農村特崗教師、社工等),發動國有企業招聘應屆畢業生等手段化解就業困局。

每年的就業工作,都是沿著這樣的思路推進的:大家喊難——政府出台應急措施——措施“立竿見影”,政府公布“令人欣喜”的就業率。

初次就業率統計本就不科學——在發達國家,統計學生就業情況,多用畢業半年到1年,甚至3到5年的就業情況。

因為,如果隻把目光對准大學生畢業時的就業情況,必然會導致學校壓縮教育時間來抓就業,結果是教育縮水以及學校並不關心校友離校之后的發展﹔而關注畢業之后的就業,將把學校的教育和校友的成長緊密聯系在一起。

此外,即便統計初次就業率,也不應該由學校自行統計、主管部門審核發布,這種統計、發布體系,很難避免在利益因素的左右下,出現注水、造假行為。

(責編:聶叢笑、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