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專訪瑞士再保險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高曠楷

中國的城鎮化給保險業帶來了重大機遇

姚冬琴

2013年09月10日07:57    來源:經濟網-中國經濟周刊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國的城鎮化給保險業帶來了重大機遇

點擊瀏覽下一頁

  本刊記者 肖翊|攝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姚冬琴|北京報道

  8月19日,北京雙子座大廈,高曠楷博士(KurtE.Karl)又來到瑞士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士再保險”)北京分公司的會議室裡。他身后的落地窗外,是寸土寸金的CBD,是眾多保險公司中國總部的所在地。

  中國的保險市場規模龐大,2012年保費總收入名列全球第四,但消費者的保險意識還比較低,從衡量保險業發展水平的一個基本指標“保險深度”(保費收入佔GDP比重)來看,中國隻有3%。尚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排名世界第46位。

  高曠楷曾數次來到北京,但作為瑞士再保險的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這是第一次。之前,他曾擔任瑞士再保險經濟研究及咨詢部北美負責人長達11年,是研究美國和全球宏觀經濟的專家。更因曾屢次准確預判美國CPI和聯邦基金利率等宏觀經濟指標的走勢,而被譽為“預測大師”。

  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預測:明年,亞洲的保費總收入將首度超越北美和西歐,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

  四大引擎助推亞洲市場

  受復雜的外部經濟金融形勢影響,2011年亞洲保險業增速曾出現大幅下滑,壽險業務甚至出現負增長。不過,這種下滑勢頭在2012年被迅速終結。而在專門為保險公司承保、分擔保險公司理賠風險的瑞士再保險看來,亞洲保險業還將迎來強勁增長。

  由高曠楷領銜的瑞士再保險經濟研究及咨詢部預測,2013年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壽險保費將會反彈,實際增長約10%,這將推動2013年全球壽險保費增長3%﹔亞洲新興市場的非壽險保費也將在2012年增長10%的基礎上持續向好。

  “總體來說,有四大因素支撐亞洲保險業的高速增長:經濟活動強勁、人口老齡化、中產階層隊伍壯大,以及城鎮化。尤其在中國,城鎮化給保險業帶來了重大機遇。”高曠楷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他說,首先,經濟增長會刺激保費增長,有研究數據表明,GDP每增長1%,就會帶動保費增長約1.3%。而在亞洲市場,由於收入增長較快,將刺激保費收入更大幅度地增長。2012年,亞洲市場保費總額已經超越了北美,預計2014年,還將進一步超越歐洲,成為全球最大的保險市場。

  其次,中國等亞洲國家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會大大提升養老保障需求。“在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2011年約佔10%,到2050年佔比將超過30%。老年撫養比率(勞動年齡人口數與老年人口數之比)為7:1,即7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一位老年人,該比率未來會持續降低,到2050年恐不到2:1。”高曠楷說。

  亞洲保險業增長的第三個引擎來源於中產階層隊伍的壯大。“現在,亞洲中產階層人數佔全世界中產階層30%左右,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50%。其中印度和中國的中產階層人數尤為眾多。”高曠楷說,“中產階層有車又有房,更需要保險來保障。”

  最后,高曠楷表示,城鎮化是亞洲保險業最大的驅動力,對中國來說尤其如此。“中國的城鎮化率現在是50%左右,到2050年將達到75%。基礎建設的發展,對保險業是一個重大機遇。”高曠楷說。

  來自瑞士再保險中國區工程險部門的研報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地鐵線將遍及28個城市,總長度達到7000公裡,佔世界地鐵總長度的一半。

  同時,中央政府已經重新啟動對核電站項目的投資。中國還將建設更多的大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廠和煤氣化/煤化工廠。此外,還有更多創紀錄的大跨度斜拉橋、海底隧道以及公路/鐵路項目在建設規劃中。“就發展機遇而言,中國的工程規模對許多(再)保險公司頗具吸引力。”該報告樂觀地判斷。

  在轉型中尋找機會

  通向全球最大保險市場之路並非一馬平川。今明兩年,亞洲保險公司的營收雖然預計出現強勁增長,但隨之而來,競爭也會加劇。

  “保險企業對整體經營戰略和模式的調整會是今明兩年亞洲保險業的關鍵詞之一。”高曠楷說,保險的銷售渠道調整會加劇,電子商務將日漸成為新的銷售渠道。保險產品將更多地從儲蓄型產品轉向保障型產品,如健康險(重大疾病保險、住院保險、意外醫療保險等)市場就將迎來發展機遇。

  2000年至2010年期間,中國市場壽險產品保費額的復合增速達到26.5%。不過,壽險產品更多地被當作理財工具,未能體現其保障本質。“隨著中產階層逐漸擴容,中國市場對健康險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高曠楷說。

  瑞士再保險關於亞太區醫療保障缺口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在亞太地區,中國的醫療保障缺口最大,2011年約為32億美元,2014年為122億美元,至2020年則將達730億美元。這當中蘊含著商業健康險巨大的市場。

  高曠楷還表示,隨著人均壽命不斷增長,諸如長期護理保險、退休收入保障保險等的需求將有所增長。

  在非壽險領域,隨著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大力推動、基礎設施投資強勁,以及出口的復蘇,指數保險(不根據被保險人的實際損失,而是根據預先設定的一些指標來判斷是否賠付)等新興保險產品也將迎來增長機遇。“比如,基於降雨量的農業指數保險,降雨量低於一定值即觸發賠付,彌補干旱給農業帶來的損失。”高曠楷說。

  對話高曠楷:

  中國的保險深度將大幅提升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城鎮化的推進,會給保險業帶來哪些機會?

  高曠楷:中國城鎮化速度非常快,隨著基礎建設的發展,建筑會更多,更加密集,會帶來“風險集中”的問題,就需要保險業發揮作用。此外,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比如地震和洪水,潛在的風險也很大。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保險的保險,再保險公司的機會在哪裡?

  高曠楷:重大災難的風險是現實存在的,一旦發生,很容易就把一線的保險公司拖垮,甚至使其破產,再保險公司能夠轉移風險,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在這方面能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

  在中國,再保險還能承擔諸如車險再保險等業務。車險直保公司可以將不能承擔的風險,轉給再保險公司,從而自身可以發展更多的業務。我們發現,在一些容易發生水災的國家,對汽車保險的需求比較大,汽車保險公司受到的沖擊也比較大,它們就需要再保險。

  《中國經濟周刊》:目前中國的保險深度還很淺,保險業發展還有很多空間,您預測中國保險市場的高峰何時到來?

   高曠楷:我們根據歷史數據的研究顯示,保險深度與人均GDP之間會呈現“S”形曲線關系。當人均GDP很低的時候,保險深度的提高也會很緩慢﹔當人均GDP達到3000~5000美元(2012年中國人均GDP為38354元,約合6100美元),會看到第一個增長曲線﹔當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增長會非常劇烈﹔之后會慢慢趨於飽和。而我們最新的研究顯示,中國的保險深度已經處在起飛的通道上。

(責編:李海霞、劉然)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