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6日電 (薛白)9月23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題為《高鐵改變中國》一文,稱“毫無疑問,高鐵已經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了中國” ,並指出中國的高鐵系統已經成了一個出乎人們意料的成功故事。報道援引經濟學家和運輸專家們的話說,高鐵是推動中國經濟在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停滯不前之際繼續增長的原因之一。
文章指出,中國工人的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世界銀行三名專家的一項研究表明,高鐵網絡已經連接起了中國100多個城市,生產力將大幅度提升。公司發現自己通過幾個小時的車程能接觸到潛在的客戶群、雇員和競爭對手,生產力自然會開始提升。
文章援引世界銀行駐北京的高級交通顧問吉拉德·奧利弗(Gerald Ollivier)的話:“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許多公司經營方式的改變。” 並指出經過世界銀行的專家們計算,高鐵的經濟效益包括節約旅行成本、降低噪音、降低車廂空調能耗和燃料能耗等,自然無須多言,但另一面,高鐵使得生產率得到提高,這也能帶來經濟效益。
反觀5年前,《紐約時報》在其2009年12月刊發的《中國經濟是否會脫軌》一文中,稱中國耗資2萬億元人民幣的高鐵網節省的時間未必值這麼高的造價,也許還會拖累經濟。
《紐約時報》曾在其2009年12月23日的文章中引用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的話,表示中國工廠和鐵路網的投資佔到中國前三季度7.7%增長的95%,達到GDP總量的45%,高於歷史上任何經濟體。如果消費不能大幅增長、出口增長又陷入停滯,投資必須進一步增長才能刺激經濟。“這對任何經濟體都是不合理、不可持續的數據。”
其文章援引中國學者的話,指出鐵道部發行了3830億元債券。“如果說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中國就存在鐵路債券危機,或者你可以稱之為政府債券危機。”同時用京津間慢車舉例,指出普通民眾不介意慢車會額外多90分鐘,原因在於票價的昂貴。
而在今年9月23日的文章中,《紐約時報》承認,中國高鐵開通5年來,每個月的客流量幾乎是國內航班的兩倍。按這個速度,到明年年初,中國高鐵網絡的客流量將超過美國國內航班每個月5400萬的人次。而最大的“缺點”,則變為“高鐵正變得越來越擁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