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傳聞說,在上海自貿區將允許人民幣資本項下自由兌換。筆者認為,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必須謹慎。
可以肯定地說,人民幣資本項目自由兌換這件事不存在“試點”的問題,隻要中國大陸任何一個地方放開就等於全國放開。因為,資本的流動不可能通過地區管制而形成壁壘。
自由貿易區說到底屬於服務范疇,搞得好可以促進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搞不好將摧毀中國的實體經濟,關鍵是會摧毀中國企業家的實業精神。所以,不要總以高額的服務利潤去引導實業資本,這是對一個國家經濟基礎的破壞。
有人說,競爭會使服務價格降低。我看不是。實際上,先進的服務業門檻已經非常高,不是那些實力較弱的資本可以涉足的,就算涉足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所以,競爭可以降低價格這樣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知是錯誤的。不是嗎?國際市場的金融競爭是不是非常激烈?那金融服務的價格是在上升、還是在下降?我們絕不可以用自由市場時代的理論去指導寡頭壟斷時代的實踐,那非倒霉不可。
中國需要改革開放,需要拆除阻礙改革開放的藩籬。但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國際金融市場的險惡,必須充分意識到國際金融爭奪的殘酷性。所以,中國實現徹底金融開放的前提一定是:依據中國金融市場的新特點,依據發展中國家金融危機的歷史經驗,建立一整套至少從理論上符合邏輯的“新規則”,同時還要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提出應對預案。
近年來中國拆籬笆的速度遠遠大過建新規的速度,試圖拱開舊籬笆的人遠遠多過詳盡研究如何控制風險的人。這就是大問題,是關乎民族命運的大問題。筆者認為,無論改革也好,開放也罷,我們都必須問自己一系列關鍵的問題:這樣的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的好處是什麼?利大還是弊大?什麼樣的前提下利大?什麼樣的前提下弊大?我們要創造哪些條件才可以把中國推向怎樣更加開放的程度?
回答不了或者不回答這樣的關鍵問題,那我們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會充滿盲目性,並落入“為改革而改革、為開放而開放”的陷阱,勢必導致經濟的失序、甚至混亂,最可怕的后果是“無備有患”,而且不知如何治患。我們總是強調“熱錢”很討厭,但所有案例都告訴我們,“熱錢”不是擊垮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關鍵因素,“熱錢”實際上只是個“導火索”。
比如,東南亞發生過的貨幣攻擊,“熱錢”借助輿論唱空、做空某國貨幣,這只是“導火索”,如果沒有被攻擊國國民全部參與到貨幣兌換過程中,那該國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局面,但當全民參與之后,政府則無力應對。為什麼會發生全民參與本幣兌換外幣的過程?因為資本項目已經完全自由兌換。
實際上,哪怕是上海一個地方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但一旦發生危機,那全國有錢人大不了跑到上海去兌換外幣,這樣的成本遠比匯往國外低得多,而且十分簡單而便利。
許多發展中國家因為按照人家指的路走,構建了一個毫不設防的“自由市場”,結果稍有閃失,就會被狠狠地咬上一口,最終被按著頭簽訂城下之盟,把自己廉價地賣了還要幫人家數錢。中國絕不能經歷同樣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