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原油成品油進出口或向民資放開

王穎春

2013年10月23日13:04    來源:中國証券報-中証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原油成品油進出口或向民資放開

原油成品油進出口體制謀變

能源破壟斷“小步快走” 海量市場引民資遐想

中國証券報記者獲悉,有關部門正醞釀變革現行的原油和成品油進出口體制,並有望向4家地煉企業批准2000萬噸原油進口配額。這只是針對能源壟斷放開鏈條上的其中一環。業內人士分析,從去年以來,能源放開的事例明顯增多,不排除國家層面已有針對放開能源領域投資的通盤考量,這意味更多的社會資本未來將在海量的能源市場裡暢游。

原油進口謀變 千萬噸配額落地

中國証券報記者日前從有關渠道獲悉,針對2014年向地煉開放原油進口資質一事,有關部門已召集相關研究機構設計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

“現在地煉進口都是一事一批,方案就是要把地煉進口原油的分配原則和方案固定下來,有章可循,估計很快就會出來。”安迅思油氣行業信息總監劉傳軍告訴記者。

據該機構介紹,在可能出台的原油分配原則中,地方煉廠一次、二次裝置配套情況,尤其是加氫精制、加氫改質等提高油品品質的煉油裝置的配套情況,將是主要考慮因素之一,這也與成品油油品升級的趨勢相適應。

發改委近日印發通知,要求自9月底開始用兩個月時間,對全國范圍內所有石油加工企業的基本情況、裝置能力、生產情況、技術經濟和環保指標等內容進行普查,這也被業內解讀成為是在為向地煉開放原油進口資質做一定准備。

除原油進出口外,對於成品油進出口,有關部門可能也在醞釀變革。就在上周,國家發改委經貿司約請有關部門和單位,就成品油市場化改革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經貿司一直主管主要工業和原材料的進出口總量計劃和配額,業內人士分析,會議極可能與進一步放開成品油進出口資質有關,而非早先其他媒體誤讀的再啟成品油價格改革。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成品油供應充足,國內煉油能力過剩趨勢明顯,此時進一步擴大成品油出口,不會因此擔心造成國內成品油供應緊張。但由於目前國內成品油與國際成品油仍存在差價,因此如果進一步開放成品油進口,還需防止企業利用國內外市場價差進行大規模無風險套利行為。

無論是原油還是成品油進出口,如果能夠進一步放開,對於行業而言都將是好事。據了解,有關部門在醞釀方案的同時,近日還將批准4家地煉企業2014年的原油進口配額,目前有消息稱東明石化、中化弘潤、海化集團等企業可能分享配額。

“有人說已經見到了批文,有人說已經批了但批文還沒看到,但應該是批了。”知情人士認為,地煉企業獲得如此數量的原油進口配額,是對我國現行原油進口體制的重大突破。

“目前推廣原油期貨的最大阻力,就是原油進口主要掌握在中石油和中石化手中,由於參與主體太少,海外和國內其他參與者都面臨逼倉風險。”劉傳軍認為,盡快開放原油進口權,擴大原油進口配額,也有利於原油期貨的推廣。

原外經貿部出台的《國營貿易進口經營管理試行辦法》規定,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自動進口許可管理機構在公布的原油非國營貿易進口數量內發放自動進口許可証明,達到該數量后不再向非國營貿易企業發放原油的自動進口許可証明。這意味著沒有原油進口配額的非國營貿易企業,將無法進口原油。

目前,我國隻有中聯油、中聯化、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少數幾家企業擁有原油進口權,而此次獲批的4家企業中,就有中化旗下的地煉,這意味著地煉企業可以通過中化直接進口原油,而不再需要委托擁有原油進口權的企業代為進口。

對於沒有原油進口權又沒有煉油能力的企業,除需要由擁有進口權的企業代為進口外,在進口原油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必須持有中石油和中石化同意購買地煉企業利用非國營配額的原油並安排生產的書面文件,即所謂的“排產計劃”,海關才批准辦理通關手續。

“排產計劃”旨在卡住沒有煉油能力的貿易商,但此次獲批的4家企業,都是本身擁有煉油能力的地煉企業,因此一旦獲得配額,意味著對於同時擁有原油進口配額和煉油能力的地煉企業,排產計劃將逐步退出歷史舞台。

打破三桶油壟斷 放開趨勢明顯

種種跡象顯示,一場旨在擴大能源領域放開的頂層設計輪廓,正隨著三中全會的到來越發清晰。目前情況來看,加速向社會和民營資本放開被幾大石油公司壟斷的上游油氣資源﹔放開中游油氣管道、原油成品油儲備和LNG接收儲運裝置建設﹔放開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的進出口權,將成為此輪能源放開政策的主線。

去年以來,國家層面向全社會資本放開的頁岩氣招標,無疑是能源領域放開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去年同時發生的裡程碑事件還包括:發改委批復了廣匯能源從哈薩克到新疆吉木乃全場25公裡長的天然氣管道,該管道也成為我國首條民營天然氣跨境管道﹔中石油高調宣布引入社保基金、工商聯產業基金和寶鋼共同出資建設耗資1160億元的西氣東輸三線。

值得注意的是,隨后有媒體再次爆出消息,中石油擬將克拉瑪依油田10個左右的地質區塊,向民資和其他社會企業開放共同開發。盡管記者了解到,中石油通過昆侖信托打包克拉瑪依區塊,更多是因為缺錢,而非開放,截至目前該項目也沒有更新進展。但這也從趨勢上顯示出向上游開放常規油氣區塊的可能性。

今年以來,浙江天祿能源有限公司和舟山中際化工有限公司分別獲得了由商務部頒發的原油倉儲業務牌照。據商務部網站披露,浙江天祿獲得108萬立方米原油倉儲資質,而中際化工更拿下110萬立方米原油倉儲資質,成為當期僅有的兩家獲得原油倉儲資質的企業。

此外,另一家民營企業新奧集團則獲得發改委批准,允許其在浙江舟山建立首座民營LNG接收站。中國証券報記者了解到,東莞九豐原本從大型LNG運輸船上接收LNG的中轉站,近期成功直接從馬來西亞進口了兩船LNG,這實際上已經打破了三桶油對LNG進口的壟斷。

被很多人忽視的是,今年8月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香港舉辦公司中期業績會時,被問到今后石油行業開放力度究竟如何時,他表示中國政府正在推動行業的市場化改革,三中全會的改革力度會遠遠超出市場的預期。

放開迎良機 醞釀市場利好

業內人士分析,按照目前中國天然氣行業的發展階段,將管道從中石油分拆出去是不太可能的。但考慮到近期引發中石油腐敗窩案的,大多由於上游油氣資源承包引起,因此此時借機將中石油上游部分油氣區塊拿出來向社會放開,遇到的阻力將會最小。中國石油總裁汪東進在公司中期業績報告會上就表示,公司實行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資合作方針,將從上中下游各個板塊對外“全面開放”。

安迅思天然氣行業分析師黃慶認為,從天然氣的角度講,目前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達30%,受大氣污染治理影響,未來對天然氣的需求將很快達到50%。如果天然氣資源主要掌握在三桶油手中,那麼氣荒有可能將越演越烈,因此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天然氣領域,也應成為改革的主要方向。本報記者日前曾報道過,有關部門將以中石化新粵浙管道為試點,將其定義為國內首條以“代輸”形式運輸天然氣的長輸主干管道。同時,管道建設將向沿途所經地區社會資本開放。

目前,我國天然氣主干管道主要以“躉售”而非“代輸”形式運營,即管道公司將上游天然氣資源買入后,再賣給下游用戶,實現對天然氣的統購統銷。例如,中石油西部管道公司,在負責西氣東輸天然氣運輸的同時也負責銷售,盡管財務上已經獨立核算,但並不是真正獨立的管道公司。

“躉售”體制有利於實現天然氣資源的統一調配,對保証天然氣管道利潤、調動油氣公司管道建設積極性有激勵作用。但“躉售”體制阻礙了市場機制在上游資源和下游用戶之間正常發揮作用,下游用戶隻能被動接受門站價格,不利於天然氣市場競爭,降低天然氣供應價格。

即將建設的新粵浙管道選擇“代輸”后,下游用戶將有機會越過管道運營公司,直接與上游氣源供應商談判確定氣源供應價格。新粵浙管道運營公司在以“無歧視”原則運輸天然氣的同時,隻向用戶收取國家發改委核准的管輸費。目前在省級管道公司中,隻有廣東省管道公司以“代輸”形式運輸天然氣,但在跨地區的主干管道中,新粵浙是首條真正意義上隻收過路費的天然氣“高速公路”,因此對於天然氣管道的放開而言,同樣具有裡程碑意義。

業內人士分析,如果能源領域的放開進一步落實,對相關行業將產生重大利好。不過在劉傳軍看來,能源領域目前即便是放開,也會是分階段、分步驟放開。一是限定對象,不是所有的公司想進就進﹔二是限定總量,繼續保留原油和成品油的進口配額﹔三是對象想進就進,不可能一下子放開。此外,考慮到民營資本的資金和能力有限,因此放開的結果很可能是其他國字頭企業跟上,民營企業真正能分得一杯羹的,仍在少數。

(責編:薛白、喬雪峰)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