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財經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大關鍵詞:保口糧安全促轉型升級

秦菲菲

2013年12月16日08:11    來源:上海証券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五大關鍵詞:保口糧安全促轉型升級

  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閉幕。此次會議上出現的煉好宏觀調控平衡術、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大環境治理等關鍵詞,成為市場各方熱議焦點,同時,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打破了歷年來會期絕大多數為3天的慣例,創下10多年來會期最長的紀錄,顯示出此次會議的重要性和內容的豐富性均超過以前。

  關鍵詞一: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首保國人口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在接受上証報採訪時表示,糧食安全是國家戰略問題,放在首位並不奇怪。

  “這裡有兩個背景。一是,近十年來,一號文件連續聚焦農業,不管是興修農田水利還是提高農業科技,都是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增加供給這一目標。可以說,糧食安全是壓倒一切的要務。二是,近年來糧食進口數量越來越多,以大豆為例,大豆進口已達6000萬噸,是國產大豆數量三倍,早已突破了自給率15%的底線。糧食安全問題面臨威脅。”

  鄭風田認為,此次會議在糧食安全方面有兩大核心內容,也是其中亮點。

  其一,會議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鄭風田說,強調口糧的絕對安全,這在以往的文件中很少提及,以往都是籠統說主要糧食作物。“其實我國口糧主要是小麥和水稻,但現在種植這兩種作物農民是最不賺錢的,因此不少人改種經濟價值更高的農作物,這就影響了口糧安全。”

  其二,“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

  在業內看來,這一條針對的是過去粗放式發展農業的陋習。一直以來,國內農業生產面臨化肥農藥等各種污染,不僅危及糧食質量安全,也對水資源和土壤等造成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

  鄭風田說,上述兩大核心內容,以往在中央文件中很少提及,而此次卻重點突出,這表明決策者在糧食工作方面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有重點地展開。下一步預計在這兩方面會出台相關政策進一步強化。(梁敏)

  關鍵詞二:樓市調控 樓市調控一改往年表述 轉向探索中國特色“住房模式”

  □加大廉租房公租房供給﹔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

  □房地產調控思路轉變,即由解決“房價上漲過快”的具體問題,轉變為“住房供應體系建設”的系統問題,進而把房地產業融入與整個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體系之中

  一改往年“堅持房地產市場調控”的表述和對房價的關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轉而強調探索中國特色的住房模式,特別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會議要求,“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積率。”

  “對於房地產調控,也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其中保障房建設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玨林向上証報表示,未來保障房建設和管理是房地產調控的重要一環。

  “保障性住房蓋少了,老百姓不滿意,蓋多了,老百姓也不滿意,這說明現在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存在不完善的問題。從住房供應到分配,再到市場管理,都需要一個制度安排。”王玨林認為。

  記者注意到,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要求“做好住房保障和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體現了新一屆政府對房地產調控的雙軌思路,即“保障房歸政府,商品房歸市場”。這也意味著房地產調控和思路轉變,即由解決“房價上漲過快”的具體問題,轉變為“住房供應體系建設”的系統問題,進而把房地產業融入與整個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的體系之中,以求在改革發展中厘清政企職能,還房地產業以本來面貌。

  按照這一思路,不久前住建部已經有所動作。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近日表示,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解決好群眾住有所居問題,必須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活力,滿足群眾自住性、改善性住房需求。同時,政府必須“補好位”,為那些由於勞動技能不適應、就業不充分、收入低等而面臨住房困難的群眾,提供能夠滿足基本需要的住房保障公共服務。

  RET睿意德高級董事王玉珂認為,之前的房地產調控思路頗受業界詬病,原因在於,調控政策大多針對控制房價和限制需求,停留在表面,每年推出大量政策,包括限價、限購、限貸等,但從壓制需求入手,容易造成“一刀切”問題。這種調控思路導致政策難以持續,市場出現震蕩,房價也難以控制。

  對於短期內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王玨林認為,針對不同城市房地產市場不斷分化的現狀,調控政策已經一改過去中央“一刀切”的方式,更多由地方政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針對性地出台政策,而各地要做的就是做好保障房的建設和管理。(記者 於祥明)

  關鍵詞三:防控債務風險 讓地方政府陽光融資

  在去年提出“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后,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防控債務風險”作為一大任務單獨列出,稱“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

  分析人士稱,目前我國地方債務風險總體安全可控,但局部地區、項目存在較高風險隱患,且地方債易波及金融、財政的穩定性,因此應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從措施上看,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短期急需降低債務杠杆,而更為關鍵的是長期制度建設,建立合理和切實可行的地方投融資機制,實現地方政府“陽光融資”替代地方融資平台等隱性負債。

  風險幾何?總體可控+局部風險累積

  馬斯特裡赫特條約對政府債務安全界定了兩個指標,其一是政府債務余額佔GDP的60%,其二是財政赤字佔GDP的3%。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指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債務為10.7萬億元,約佔當年GDP的27%,加上整個公共部門名義負債、政策性金融機構所發行的金融債余額,中國公共部門總體負債佔GDP的50%左右,在安全區之內。今年的審計結果還需等待,估計即使公共部門總負債率有所提高,也還不會大幅突破預警線表示的安全區間。從財政赤字看,近年來我國雖然一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公共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未突破3%。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國地方債務風險總體上安全可控。但是賈康提醒,絕不能對某些區域、某些項目可能出現的資金鏈緊張風險掉以輕心。在局部地區和部分項目領域,仍存在著比較高的風險積累,需要防患於未然。此外,總體而言隱性負債不透明、不規范所帶來的績效損失和不利於事先防范風險的負面影響不可忽視。

  民生証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表示,首次把控制債務風險單列,可謂未雨綢繆。

  如何應對?短期應對措施+長期制度建設

  對於如何防控債務風險,會議明示:把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各項工作。

  所謂短期應對措施,可能包括採取針對性的行政措施,化解負債率較高的地方政府的風險,以及貨幣政策的一些微調以降低地方債務杠杆。

  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更為關鍵的是長期制度建設。分析人士認為,其重要內容包括嚴格、透明的政府舉債程序。

  “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要對症下藥。”賈康說,當務之急,是要在標本兼治的考慮下,結合深化分稅制改革和構建地方稅體系等舉措盡快規范地方政府性債務,推進“治本為上”的制度建設,讓地方債“暗賬翻明”,通過建立合理和切實可行的地方債管理制度,實現地方政府“陽光融資”。(李丹丹)

  關鍵詞四: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提升 環保約束趨嚴

  “調整產業結構”是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而與去年相比,今年會議的相關表述有三方面的明顯不同:一是提出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其力度明顯提升﹔二是明確提出強化環保、安全等標准的硬約束﹔三是提高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並提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稅收政策等具體措施。

  在對明年經濟工作主要任務的安排中,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調整產業結構”提升至第二位(去年為第三位),同時,其表述由“加快”變為“大力”,顯示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性在加強,其力度將得到提升。

  同時,記者注意到,本次會議特別明確:“政府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准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而這一條也是去年未明確提及的。

  在環境污染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最高決策層始終強調環保及生態文明的重要性,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專門提出以環保等約束手段來治理產能過剩,亦是與此相呼應。在治理污染的同時,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轉型升級,也是一舉多得。未來,一些過剩行業有望依循這一路徑,通過環保整頓壓縮產能,在治污的同時,淘汰落后的小企業,使龍頭企業受益。

  此外,更重要的是,本次會議強調“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並提出“做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等工作”的具體措施。相較以往,對“創新”的重視程度更高了,扶持政策更具體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証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為,“在促進科技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財稅政策的支持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不過,記者最新獲悉,在各地既有的優惠政策基礎上,目前主管部門正在研究的稅收優惠政策將涵蓋流轉稅、所得稅、消費稅、營業稅等領域,現已開始抓緊制定具體實施辦法。日前,財政部還明確提出,為支持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2014年我國將對進出口關稅進行部分調整,其中包括活塞航空發動機、手機和平板電腦取像模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所需的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李雁爭)

  關鍵詞五:絲綢之路與自貿區 “絲綢之路”納入明年布局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了明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其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也成為六大經濟任務中的重要內容,並引起了市場人士的高度關注。

  會議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同時,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絲綢之路經濟帶”規劃漸明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最大意義在於為中國經濟轉型打開一扇新的窗口。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與中亞、歐洲等國家加深經貿合作,有助於中國建立‘以我為主’的國際貿易和投資網絡。”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宋泓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相關部門正在抓緊制定“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規劃,初步形成的思路是,在空間走向上以歐亞大陸橋為主的北線、以石油天然氣管道為主的中線、以跨國公路為主的南線三條線﹔國內區域范圍目前包括西北五省、重慶、四川、內蒙古和新疆建設兵團,還將擴展到其他省區。

  自貿區談判要加快推進

  在自貿區建設方面,會議提到,要“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

  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國正在談判的有6個自貿協定,分別是我國與韓國、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和挪威的自貿談判,以及中日韓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協定》談判。

  另據了解,除已簽署的12個自貿協定和正在談判的6個自貿協定,我國還完成了與印度的區域貿易安排聯合研究﹔正在與哥倫比亞和斯裡蘭卡等展開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

  事實上,世界范圍內的自貿區談判都在如火如荼進行。截至今年10月,各個經濟體向WTO提交的自貿區協定共有221個,其中大部分都在近幾年簽署談判。不難看出,當前國際貿易形勢正悄然發生變化,貿易區域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圍悄然興起。

  在此大背景下,我國也在不斷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致力於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秦菲菲)

(責編:郝帥、劉陽)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